4月27日,法国宪法委员会宣布,现任总统马克龙赢得大选胜利并将于5月14日开启5年新任期。当天早些时候,春风得意的马克龙在塞尔吉市场与选民见面时,被反对者投掷番茄,场面混乱而狼狈。这种被选民羞辱和抗议的经历,对马克龙而言并非第一次,也很难说是最后一次,侥幸惨胜的他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分裂的法国、更加艰难的欧洲以及更加棘手的对外关系。
马克龙在4月24日收官的大选中创造了新神话,打破两位前任无一能够连续坐庄的怪圈。但是,德国《明镜》周刊评论说,胜利者马克龙“无心庆祝”,因为更多危险记录也在这次大选中与他时空伴随:72%的投票率见证了50多年来选民参政最低潮;马克龙不仅再次被迫与头号对手玛丽娜·勒庞进行“复赛”,且仅以58.55%的得票率险胜,意味着自1944年后,极右翼势力比任何时候都迫近攻陷爱丽舍宫。
这场决定法国和欧洲命运的选举,与其说马克龙志得意满,不如说承认败选的勒庞及其阵营更为开心和自信。因为与5年前66%的高得票率相比,马克龙与勒庞的差距仅有17个百分点,换言之,两者追击距离缩小整整一半。勒庞用事实和数据告诉法国和世界,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更不代表一小撮,而是几乎坐拥法国“半壁江山”。
观察家大都承认,法国选举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的选举,不是同一个阵营的内斗,也非简单的两三个阵营权争,而是两种思潮、两种理念、两个法国和两个欧洲前途“二元矛盾”的长期缠斗,并且日益接近大反转的历史拐点。传统左翼社会党已告寿终正寝,马克龙及其前进党代表的新派中左翼力量优势衰减,屡败屡战的极右翼阵营则已摆脱漫长下风口,前所未有地靠近最高权力的光明顶。
法国大选是充满分裂与对立的大角逐,马克龙与勒庞几乎在所有领域都代表了无法调和的两种势力,或曰呈现了“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和激烈斗争,二者之间不存在中间道路,也恐怕难以产生修正主义或妥协前景。正因为如此,法国大选有如二战期间的“诺曼底登陆”,不仅决定法国命运,还左右欧洲前途,甚至改写世界地缘和经贸格局。
首先,这是一场法国社会贫富两极的阶级斗争。银行家出生的马克龙代表着精英和权贵的立场和利益,尽管他雄心勃勃地试图通过福利改革做大经济蛋糕而使所有人受惠,但反而引发草根阶层极大不满并演变为波及全国的“黄马甲运动”暴力风潮。与“富人总统”马克龙相反,反体制、反精英的勒庞在中小城市、广大农村、低收入、低学历和边缘人群更受拥戴。
其次,这是一场法国社会存废全球化的斗争。马克龙代表着传统的国际主义、市场开放和多边合作发展观,认为只有融入欧洲和世界,拥抱全球化才能让法国保持活力与繁荣。相反,勒庞是孤立主义和封闭保守思潮的代言人,宣称全球化抛弃和排斥了法国,希望将法国推向闭关锁国的、“光荣独立”和享受特权的老路。
其三,这是一场法国社会的代际斗争。民调显示,本届法国选民不仅参政议政热情大幅下降,弃权率大幅度上升,而且象征未来的青年人近半数选择躺平,只有老人在维护着法兰西荣光。法新社报道显示,本次大选第二轮投票弃权率高达28%,创下1969年以来的新低。25岁以下选民4成弃权,65岁以上选民8成参与投票,而他们都是马克龙的拥趸。显然,中青年投票主流已被勒庞阵营吸粉,预示着极右翼势力已成为法国政治投资市场中的蓝筹股。
其四,这是一场决定法国和欧洲价值观走向的斗争。马克龙阵营高扬的是民主、自由和人权,以及多元包容、种族平等、和谐相处及开放移民的法国和欧洲传统价值体系及主流意识形态。勒庞阵营则强调白人至上、基督教文明纯洁和欧洲门罗主义,排斥移民特别是非白裔,追求绝对世俗主义,厌弃穆斯林群体,同情反犹主义。在气候应对、俄乌危机等大是大非问题上,双方也都是针尖对麦芒。引人注目的是,这场博弈并非局限于法国内战,而是欧洲两种流行思潮激烈对抗的高潮迭起。
第五,这是一场欧洲主义和疑欧主义的斗争。马克龙阵营力主欧洲统一,重视“法德轴心”,致力欧洲一体化进程,强调欧洲防务独立、外交自主,同时注重北约建设与内部团结,并努力维持与美国的跨大西洋关系。勒庞则强调国家民族主义,主张即使不退出欧元区乃至欧盟,即使不解散北约,也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将成员国主权重置于联盟体系集体意志和约束之上。因此,如果勒庞当选,就可能意味着“法德轴心”解体、欧元区乃至欧盟进一步被肢解,甚至法国退出美国领导的西方集体安全体系,进而深刻改变欧洲乃至世界地缘格局。
文/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图源/新华社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