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教加力布给博士硕士生上“一带一路”课
武汉理工大学 2022-04-20 10:55

武汉理工大学外教加力布闲暇时喜欢到武汉长江大桥边走一走。在他的家乡孟加拉国,也有一条像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一样的大河——帕德玛大河。

加力布与学生探讨问题

“如果有一天,在我们的帕德玛大河上也能建一座这样的桥就好了。”20年前来武汉留学的加力布,曾不止一次地这样想。被孟加拉国人民称为“梦想之桥”的帕德玛大桥,已于7年前开工建设。

帕德玛大桥建成后,孟加拉国西南部21个区与首都达卡之间将被连通,原本七八个小时的过河时间可缩短至10分钟,孟加拉国南部21个区与首都达卡之间居民千百年来靠摆渡往来的历史将彻底结束。

人在武汉的加力布,对家乡的这座大桥一直充满期待:“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梦想,孟加拉国西南部21个区无数人的梦想,就是这座桥。”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交通支点,帕德玛大桥项目是孟加拉国最大桥梁项目,也是中国和泛亚铁路的重要通道之一。今年3月,加力布专程前往汉阳,向承建帕德玛大桥的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致谢,“感谢武汉帮我的祖国架起梦想之桥”。

加力布的另一个身份是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跨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是需要学习研究的,而“一带一路”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乐于助人赢得“洋雷锋”称号

“加力布——就是你家里的一块布。”今年39岁的加力布曾这样幽默地解释自己的中文名。他英文全名是“MOSTAK AHAMED GALIB”,中文译名是“莫斯塔克·阿赫迈德·加力布”。

2002年,19岁的加力布考试成绩名列孟加拉国公派留学生前20名。是到中国还是到捷克留学?从小就向往中国的加力布,最终选择了中国,并于当年到武汉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就读。

加力布的大伯20世纪60年代曾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当时为北京语言学院)留学,是孟加拉国著名的汉语言专家。他不仅经常给童年时期的加力布讲述神笔马良、孔融让梨等中国故事,还送了加力布很多讲述中国故事的书。加力布说:“这些故事有个共同的主题——善良可贵,这一点也一直感染着我。”

在武汉留学期间,乐于助人的加力布,还赢得了“洋雷锋”的称号,并获得了市级和省级荣誉。加力布刚到武汉不久,就通过朋友介绍,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照顾白血病患儿,不仅教他们学英语,还从自己每月留学奖学金中拿出一部分定期给孩子们买玩具、逗他们开心。渐渐地,他也成了这些孩子们的“大朋友”。

加力布在武汉还有一次难忘的救人经历。2006年春节前的一天,他与一个同学外出打球,经过东湖边时发现围着一群人,询问得知是有人跳湖。加力布把手机和钱包扔给身边的同学,脱了衣服就往湖里跳。当天气温零下4℃左右,他一跳入水中就缩了回来,在浅水处搓了下身体后,又跳了下去。当加力布接近落水女孩,要拉她上来时,女孩却拼命挣脱,甚至拉着他一起沉下去。加力布劝她说:“你看我一个外国人都来帮你了,有什么事上去说,我会尽力帮你的。”女孩犹豫了一下,加力布趁机一把拽住了她,将她拖上了岸。随后赶来的民警将女孩送到了医院。医生说,女孩割破了双腕,失血很多,如再晚半小时送医,可能就没救了。加力布随后又买来食物,还给女孩讲笑话,那女孩终于露出了笑容。

赢得“洋雷锋”称号后,加力布更愿意别人称他为“孟加拉籍的雷锋学者”,他解释说:“雷锋太伟大,我希望大家都向雷锋学习。大家都学他,可能就会有很多的雷锋了。”留学期间,每逢寒暑假,加力布都会尽可能抽出时间,到农村去做义工。留校任教后,他也经常利用假期带着自己的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教,并参与一些当地的扶贫工作。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

被“一带一路”课题吸引

从武汉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力布曾入职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工作,一度在海外事业部担任管理岗位。这段经历是他走上研究道路的萌芽:“‘一带一路’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国家经贸往来,也为其他国家学习中国发展经验搭建了一个大平台。这方面也需要大量人才。”

2015年,加力布回到武汉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至今。作为一名外教,加力布的研究领域包括“一带一路”、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等多个方面。

刘国龙副教授是武汉理工大学“认识武汉·大国工业”课程的主持者。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该校2015年面向“一带一路”成立研究中心,考虑到孟加拉国是“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国家之一,加力布又常年在武汉留学、生活,于是将他吸纳进入研究团队,“他的国际化视野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重要补充,也使我们在对外交流上更加便捷”。

加力布课上讲到“一带一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时,他总会拿自己的家乡举例,“让人了解到不同国情下的思考方式,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

巴涵羽是武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一学生,在她看来,加力布的课很有趣、很新奇,“一名外籍老师,普通话却说得那么好,这本身就很吸引人”。

在中国的这20年,加力布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武汉度过的。“我爱这座城市。”这是加力布的选择。加力布在武汉的这些年,最悠闲的事就是每晚散步,走到武昌街道口,和那里熟识的交警聊上几句,两人笑一笑,然后各自走开。

2020年寒假,按照原计划,加力布准备经广州转机回国。“到达广州时,坐在候机大厅里,我的脑子里出现了‘另一个我’。”当时正在等候回国航班的他,通过手机查看网上信息,意识到疫情后,他改变了回国的想法。

“这座城市对我这么好,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一个人跑掉合适吗?哪怕我不是医护人员,我也是一个武汉人,我要和这座城市在一起。”加力布随即退掉了之前订好的回国机票,马上买了一张全价机票,从广州飞回了武汉。直到2月初,又有人两次联系加力布劝他乘包机回国,他仍然坚定地说:“我要留在武汉,我相信中国,相信中国政府。”

社区封闭管理期间,独自居住的加力布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社区了解情况后,帮他团购到土豆、蔬菜等物资。心存感激的加力布说,武汉之所以能够战胜疫情,得益于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守望相助精神。

2020年4月16日,南亚地区最大的报纸之一《时代之声》,在头版发表了加力布撰写的文章《向武汉学习》。加力布写道:“全球人,包括孟加拉人必须要感谢武汉人,必须要了解武汉人的牺牲。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病毒,他们表现得十分勇敢。”2021年,加力布专门撰写了《向武汉学习》《武汉能赢你也能赢》等多篇文章,先后在南亚地区的媒体上发表。

20年见证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自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至今,共建“一带一路”的大家庭成员达到了180个。孟加拉国是南亚首批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

加力布的祖国孟加拉国位于南亚次大陆,人口约1.6亿。中孟两国1975年建交,双边关系保持健康发展。“中国的发展是需要学习研究的,‘一带一路’就是这么一个平台。比如中国的扶贫战略,就很值得我的祖国学习借鉴。”中国通过不断努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加力布从中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强大力量。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探讨中,加力布经常提到“中国经验”。他认为,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许多国家学习和借鉴,尤其是他的祖国孟加拉国。20年来,他见证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加力布去过中国很多的地方,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农村的“厕所革命”。“曾经在一些农村,厕所旁边养着猪。自己不方便,感觉也不卫生。”但近年来,这样的厕所加力布再也没见过了。

“我认为孟加拉国这几年扶贫方面也算比较优秀,但是中国的扶贫战略依旧值得孟加拉国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学习。”加力布说。

加力布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商贸联通,同时也是促进基础设施发展、增进社会和文化合作交流的世界上最大的经贸合作舞台。近年来,在积极关注“一带一路”最新进展之外,加力布也多次针对国际上对“一带一路”的误解或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想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加力布在不少场合常说,“‘一带一路’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挂钩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有关系的。所以中国的青年人一定要选择走国际化的路,教师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目前,加力布在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跨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担任执行主任。平时,主要给硕士、博士生讲授相关课程。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以及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让他的课程颇受学生欢迎。

“受气候变化影响,孟加拉国西南地区长期受盐碱地影响,经济很难发展。”身在武汉,加力布一直很关心祖国的经济发展。帕德玛大桥建成后,当地出产的鲜活海蟹能很快运输到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再经空运到达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这样就能很好地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加力布看来,这座由中孟两国共同出资、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帕德玛大桥,既是中国(湖北)工程技术实力的充分展示,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真实注脚。

有一段时间,孟加拉国国内疫情较为严重,但在当地建桥的中铁大桥局员工几乎没有一个人要求回国。“这些友人们,为了兄弟国家的‘梦想之桥’如期完工而奋不顾身,这正是两国人民心连心的见证。”去年7月,加力布带着手机,拿着自拍杆,再次来到长江边拍下视频。

当加力布又一次站在滚滚东去的滔滔江水旁,眺望着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他盼望连接着中孟两国人民友谊的帕德玛大桥早日竣工。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