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无聊,下一个时代危机?加拿大一流心理学家花费十年研究无聊
译林出版社 2022-03-05 08:00

无聊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体验,它可能是排队等待时的焦躁,也可能是做枯燥的重复性工作时的走神。而在当下,在手机和无休止的信息流的包围中,我们上一秒还在为搞笑视频笑哈哈,下一秒就可能陷入一种倦怠感。

这似乎向我们提出一个新问题,无聊在21世纪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它会是下一个时代危机吗?近日,译林出版社推出《我们为何无聊》一书,它试图在解答这一问题的同时,带领读者认清无聊,从而解决无聊。

《我们为何无聊》是《卫报》年度新知图书,《三联生活周刊》曾称本书“完成了一个让科学发现和人文思想自由对话的叙述”,而《科学家》则说“疫情和社交距离让我们不得不待在家里,无聊变得不可避免。这本书很有吸引力,又很及时”。

本书作者詹姆斯·丹克特、约翰·D. 伊斯特伍德是站在全球研究一线的心理学家。丹克特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加拿大认知神经科学首席科学家,伊斯特伍德则是约克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曾获加拿大总理卓越研究奖。

丹克特在大学攻读心理学期间发现,哥哥在车祸导致脑损伤后,相比之前更容易感到无聊,这激发了他的研究兴趣,他因此创办了丹克特实验室,专研无聊十余年,取得了重大突破。本书也是丹克特实验室十年研究的成果,在中文版还未面世之前,国内媒体就采访了詹姆斯·丹克特,他还在2021年9月登上一席深圳讲台,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讲述无聊的秘密。

这是一部关于无聊的心理百科。无聊几乎无处不在,但在某些时刻,它会变得尤其危险,甚至引向犯罪;没有人能免受其害,只是一部分人出于生理或心理的原因,似乎比别人遭受更多。“无聊的人被一种欲望所折磨,却不知道满足这种欲望的条件是什么。”

《我们为何无聊》开创性地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解剖无聊这种定义模糊的感觉。无聊是什么?怠惰、茫然,还是焦躁、不安?是哪些外部和内部因素让我们感到无聊?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无聊倾向和体重超重、抑郁、犯罪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说无聊是一个信号,那么它在提醒我们什么?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反应,才能不掉进恶性循环?

从无聊的历史和含义,到无聊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再到无聊的成因与机制、无聊的反义词和流行化,本书为我们提供关于无聊的科学认知。运用各种怪趣心理学实验、闻所未闻的数据、颠覆认知的发现,作者试图告诉我们,“无聊,就像美一样,在不同人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样的。让甲感到欢愉的事可能对乙来说无聊透顶。然而,有一些关键因素存在于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这些因素增加了我们被无聊压垮的风险。”

在渐趋短平快的时代,社交媒体的信息流与短视频并非驱散无聊的解药,相反,它们更容易让我们困在一个永不停歇、没有目的的仓鼠轮中。无聊是对意义、投入感和能动性的召唤,如何回应这一召唤,才是良方所在。从正确认识外部环境与内部动机,到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里,创造意义、建立心流,本书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温和而不说教,带领我们科学应对无聊。“我们仔细思考无聊的反面是什么,这会加深我们对这一体验的理解,并为找到应对无聊的最佳策略铺平道路。”

给无聊以解药,给生活以指南。正如《华盛顿月刊》评论本书时所说的那样:“读完这本书,你会对什么是无聊,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应对无聊有更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本书告诉我们,与其和无聊做斗争,不如倾听无聊背后的声音。”《我们为何无聊》带领我们听见无聊背后的信号,从而建立更有意义感的生活。

来源:译林出版社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