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回购一般被视为积极信号,但泡泡玛特股价仍未明显提振,对比2021年初的高点已跌近65%。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公司有可能进行策略性回购,也有可能欲以回购手段刺激股价上涨,但低估了股价回落的情况。
四次累计回购141万股
2月11日,泡泡玛特发布公告称,于2022年2月11日回购公司36.24万股,回购价格为每股37.50港元至38.30港元,共计斥资1375.16万港元。2月14日,泡泡玛特股价回温,早盘涨超7%。
接着,2月21日、22日及24日,泡泡玛特又连续进行股份回购。公告显示,公司于2月21日回购40万股,回购均价约为39.79港元;22日回购12.78万股,回购均价约为38.38港元;24日再度回购52万股,回购均价约为37.4港元。据统计,泡泡玛特上述四次回购股份数总计为141.02万股。
“股票回购一般是一种比较积极的信号。”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股票回购行为通常是一个企业亮明发展信心的举措,能够向市场传达自身业绩稳定、现金流充裕等正面信息,从而进一步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优化资本结构、提升公司投资价值。
据报道,泡泡玛特宣布回购消息后,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称,予泡泡玛特“增持”评级,并称回购将刺激市场投资情绪;信达证券分析师称,股票回购体现出泡泡玛特对长期发展向好的信心。
2020年12月11日,被称为“潮玩第一股”的泡泡玛特港股上市,发行价为38.5港元/股,首日大涨收于68.82港元/股。随后,泡泡玛特股价于2021年2月17日达到107.6港元的峰值,总市值约1500亿港元。
“高开”之后,是难以挽回的“低走”。2021年3月25日,泡泡玛特盘中股价降至46.55港元,与2月高值相比腰斩,彼时公司上市仅三个月。之后股价虽有波动,却难挽颓势,即便连续回购,泡泡玛特的股价仍未扭转。截至2022年2月24日收盘,泡泡玛特股价报37.60港元,跌幅3.96%,相较2021年高点跌近65%,市值缩水超900亿港元。而2021年2月17日至2022年2月24日,香港恒生指数跌幅为26.33%。
对此张翠霞认为,泡泡玛特近期的回购行为可能会是一种策略性回购,通过有意打压股价进行买回,将公司股份数额提高,进而提高控制权。“因合作或扩张版图等行为涉及融资时,股权结构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另一种可能,则是泡泡玛特低估了股价回落这一情况,采取激进的回购手段依旧是希望能够刺激自身股价的上涨。
同时张翠霞也强调,如果企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经营方式,保障营收净利润的平衡,如何回购也不能抵挡股价下跌的脚步。
泡泡玛特欲摆脱盲盒标签
泡泡玛特CEO王宁在接受中新经纬及其他媒体采访时多次强调,泡泡玛特并不是一个盲盒公司。“潮玩才是我们的绝大部分,盲盒只是一个工具。如果对商业的理解只停留在盒子上,那不是太浅了吗?”他表示,泡泡玛特本质上做的是潮玩生意,盲盒仅是销售形式。
近期,种种迹象表明泡泡玛特致力于摆脱盲盒标签,向其自我定位的“基于IP的潮玩公司”靠拢。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称,泡泡玛特与北京朝阳公园达成合作,朝阳公园将授权泡泡玛特使用园区内“欧陆风韵”项目及其周边街道、森林。对此,泡泡玛特方面对中新经纬表示,项目目前处于筹备期,不方便回应。
从潮玩到主题乐园,这跨度不可谓不大。业内有观点认为,主题乐园属于重资产、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同时也非常考验企业的运营能力。泡泡玛特要讲“中国迪士尼”的故事,需跨过较高的资金门槛。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对媒体表示,泡泡玛特和其他类似的文创性企业需要思考自己的战略定位是什么。如果要做“中国迪士尼”,需要将自有的原创IP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包括文学、影视等,实现起来尚有一定难度。
此外,泡泡玛特在产品上也在逐渐“去盲盒化”。2021年,公司推出MEGA珍藏系列,即消费者俗称的“大娃”,需要抽签获得购买资格,售价最高达到4999元,还一度在二手市场炒到数万元高价。
事实上,泡泡玛特自上市后,营收速度便已明显下降。财报及招股书显示,泡泡玛特2018-2019年营收均保持超过200%的增速。2020年,公司营收增速降至49.31%,2021年上半年营收17.72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116.75%,但依然远不及上市前的增速。
信达证券在研报中称,潮玩行业受疫情和宏观经济影响表现疲弱,尤其是对线下门店及机器人商店影响更大,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行业投资热潮过后会出现一定的出清,去库存及裁员潮可能会到来。 (赵佳然 实习生 陶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