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提升法治教育课时占比,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在中考、高考中的内容占比等,引发了社会热议。
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知法学法、懂法守法是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但囿于种种因素限制,青少年法治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刻不容缓。
学校和家长之所以不重视法治教育,固然与没有理解法治教育的内在意义有关,但也与当前应试教育导向相关。只要考试不考的,学校就不重视,家长也不关心。在考试指挥棒有着巨大威力的情形下,从中、高考入手,可谓抓住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关键点,有利于督促引导学校和教师全力做好法治教育,有效强化全社会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在应试之风盛行的当下,却又令人担心法治教育会异化为应试教育。对于擅长考试的国人而言,绝非多虑。什么东西一旦与考试沾上边,人们就会闻风而动,殚精竭虑地寻求应试之道。事实上,当下中小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相关的法律知识时,“死记硬背”就是很多师生应对考试的法宝。
真正的法治教育是普及法治意识教育,而不是法治知识教育。法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的核心理念,这对教师本身无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法治教育基本上由思政专业毕业的老师担纲。他们虽然大学里也学过法律相关的专业课,但也仅仅只是管中窥豹而已,加之缺乏实践,要想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进行法治教育,难免力不从心。如果老师只注重讲授中考高考知识点,学生也是为求高分死记硬背,想让青少年吸收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恐怕就会流于空谈。
中高考增加对法治知识的考察内容,只是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第一步。好事要做好,还需要综合施策。为此,《规划》提出要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推动大中小学法治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结合安全、禁毒、国防、防灾减灾救灾以及防范学生欺凌、网络诈骗、人身侵害和人口拐卖等内容开展日常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范围。
法律不只是一种知识,更在于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力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治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兴趣和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有少年司法经验的一线工作者进行案例教学,以案释法,生动直观地呈现法治细节,而非空洞地宣讲说教。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还可以联动司法机关,建立更多法治教育基地,定期开展法治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入真实的法治环境,感受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2016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就曾联合组织为期三年的“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很多检察官成了“法治副校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