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减负增效提质
中国教育报 2021-11-05 13:15

“双减”的核心是大幅降低短视化、应试化功利性的教育投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学校而言,“双减”后的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以保障。落实“双减”,需要学校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作业评价、课后服务、教师队伍等要素进行优化与重构,推动学校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才能真正达到“双减”的改革目标。

信息化在各领域都已被证明是最有效的增效减负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增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增加智能化的作业设计与评价、增加多层次的线上课后服务,能够帮助学校减少低效的教育供给与教学实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从而有效促进“双减”政策落地。

增加线上优质资源供给,构建面向人人、适合人人的课程体系。落实“双减”,首要任务是引导学校结合本校师生实际,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应用线上优质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支撑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通过建设并应用与课程标准配套的各类线上优质资源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建设与应用学科整合式、项目式、探究式、混合式等新形态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增加信息化手段供给,打造生动直观的高效课堂。加强信息化课堂环境建设,以支持互动反馈、高清直播录播等教学方式,支持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等课堂教学活动。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诊断、资源推送和学习辅导等课堂教学服务,实现智能化学情分析,满足师生间的即时互动与实时反馈需求。发展信息化环境下集教、学、测、评、管于一体,且覆盖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如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推动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深度融合,引入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以个体需求为导向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通过对资源应用全过程数据的有效采集与分析,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学情,为学生提供动态精准、符合个体特征和应用能力差异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实现课堂群体化教学与课后个性化辅导的有机融合。

增加智能化工具供给,提升作业设计与评价水平。作业的“减负”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增效提质”。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控制作业总量,另一方面必须提高作业设计与评价质量,突破传统全体学生统一的机械重复式“刷题”模式,依据学生特点积极探索设计分层作业、定制化作业等作业形式。学校在班级授课制框架下,要实现作业分层与作业个性化,必须依赖智能化工具的支撑。通过智能化作业工具的应用,能够实现作业内容、作业设计策略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相适应,实现作业评价数据与作业辅导等作业服务的统一管理,减少教师在作业设计、作业批改、学情数据分析等环节的工作量,而融合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作业工具应用,也有助于提升作业设计与评价分析的质量水平,为课程教学提供更加精准、更加科学的决策支持。

增加课后免费线上学习服务供给,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应用国家、省、市各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各类优质网络免费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后线上学习服务,另一方面应鼓励并组织优秀教师面向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互动交流答疑、作业指导等课后辅导服务。积极发挥互联网优势,管好用好各级各类优质线上教育资源,有助于学校完善课后服务相关管理机制,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学校作为落实“双减”的主体,一定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优势,通过技术与资源、课程、作业和课后服务深度融合的“四个增加”,促进学生学业减负与课堂教学增效的统一、作业设计质量与教学评价标准的统一、学科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的统一,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作者:柯清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化教学专委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北京发布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指南 课后服务应为书面作业设置专门时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8
学校“减负”家庭“增负”?4条建议给家长“松绑”
人民网 2024-04-27
以数字化变革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增效
光明日报 2022-12-27
深圳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减负提质
中国教育报 2022-08-16
发掘减负提质的三重育人价值
中国教育报 2022-07-20
北京市教委:义务教育各门课用最少10%课时开展跨学科学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1
北京市教委:义务教育各门课用至少10%课时开展跨学科学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1
燕丹学校校长王涵:“双减”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