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修订本出版:唯一完整传世的陈代史籍
北京晚报 2021-09-04 08:20

近日中华书局举办了点校本《陈书》修订本线上新书分享会。《陈书》修订组自2008年参与版本调查开始到今日出版成书,历时十余年。

《陈书》是唐朝姚思廉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南朝陈王朝自开国至灭亡三十三年的历史,是唯一完整传世的陈代史籍。

此次修订,以上海图书馆藏1933年上海涵芬楼影印中华学艺社辑印古书之九《陈书》为底本。在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以版本对校为基础,充分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陈书》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纠正错讹,统一体例,弥补不足,形成一个文本准确、校勘精良、标点合理的修订本。

此次推出的《陈书》修订本是繁体竖排、首印限量10000套布脊精装版,每套均有唯一收藏纪念编号,附赠精美藏书票一枚。

《陈书》修订本都有哪些修订

中华书局点校本《陈书》1972年正式出版。修订本是原点校本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新的升级版本。这次《陈书》修订的主持人是中山大学的景蜀慧老师和旅美学人郑小容老师,景老师也是《南齐书》《梁书》《陈书》的总主持人。

关于《陈书》修订本,请大家关注以下几点:

首先,版本使用情况上,通校本、参校本合计13种。《陈书》自唐代成书以来,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本次修订使用了日本宫内厅所藏的平安写本两卷(卷二〇、卷三六),这个写本就是从唐钞本转抄而来的,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印证。

到了南宋,《陈书》才有官方刻书流传。现在能看到某些卷次后面有宋代人的疏语,就是宋人校刻书时留下的。

《陈书》修订组再版本调查上下了很大功夫,充分利用《陈书》良好的版本条件,更加清晰地了解宋版《陈书》的刊刻补版状况,在还原史书面貌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修订工作重视早期刊本和写本,比如用到了若干种宋本,书中所附的六帧彩插,有四张都是不同版本中的宋版叶图片,其中图二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残宋本中的原刻版叶,图三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中的南宋中期补版叶,图四为北京布衣书局藏的南宋中期补版叶零叶,图六是涵芬楼影印宋本《陈书》中的一叶,版心刻工名已脱,但从版心格式和字体等判断应为原刻版叶,这是本次修订所用底本(与百衲本实为同一版本而印行时间更早)的一页。

其次,修订再版过程中广泛参考吸收古今学者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原点校本出版后近五十年来的校勘与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学术接力。我们从书后所附《主要参考文献》可以看到,修订组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如中华书局2021年4月出版的《法书要录校理》。

最后,我们汇总一下校勘成果,提供一组数据。《陈书》原点校本校勘记原有534条,修订本增加到960条。其中,修订本新增校勘记542条,删除原校勘记约110条,改写原校勘记约160条,修改补充原校勘记185条,沿用原校勘记73条。

修订组字斟句酌,连一个标点都不放过。这里可以举个例子。卷二七《江总传》末尾处有“江总持清标简贵”一句话。原点校本专名线标“江总”二字,将“持”作动词解,表示江总保有清标简贵之风;而修订组注意到“总持”是江总的字,《陈书》各卷末的“史臣曰”于传主通常称名不称字,但也有例外,如卷二六《徐陵传》史臣曰即称“徐孝穆”,江总在陈地位和徐陵类似,而且此卷与思廉父察同传,姚察不称名称“史臣先臣”,江总也不当直称其名,称字正得其宜。所以修订本改作“江总持”三字连标专名线。

我们要特别感谢景老师和她的团队十多年的辛苦努力。短短一卷史文,上百条修订长编,记录了标点的改动、版本异文、学界研究成果等等,事无巨细,扎扎实实。我们作为书稿的第一读者,对修订组各位老师的工作十分感佩。此外,外审专家指疑纠谬,排版、校对、美术设计、出版、印刷、质检等多环节实实在在的帮助,也让我们感铭于心。

陈朝和《陈书》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一段《三字经》,开启我们今天的陈朝之旅。南朝接续东晋,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定都在今天的南京。这四个朝代存在时间都比较短,前后共169年。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就是陈朝,557年建立,589年被隋朝所灭,共33年,传了5个皇帝。

陈朝开国皇帝是陈武帝陈霸先。陈霸先登基后三年就去世了,之后继位的是他的侄子陈文帝陈蒨。文帝去世后,他的长子,也就是太子陈伯宗即位。小皇帝年弱,由陈霸先的另一个侄子、文帝的弟弟陈顼辅政,废伯宗自立,这就是宣帝。陈伯宗当了不到三年皇帝,被废之后封临海王,称为废帝。陈宣帝是陈朝5个皇帝里在位时间最长的。宣帝之后就是陈后主陈叔宝了,著名的亡国之君。

《陈书》是唐代官方修撰的正史,署名姚思廉,实际是接续他父亲姚察的遗稿写成的。具体来讲,姚察从梁朝末年开始参与梁朝国史的修撰。到了陈朝也一直担任史官,官至吏部尚书、领大著作。到陈后主在位期间,梁史之外,也奉命着手修撰陈朝国史。

陈朝灭亡后,姚察入隋,任秘书丞,又奉隋文帝之命,编撰梁、陈二代史,但两部书还未完稿,姚察就去世了,临终时嘱托姚思廉接续自己的工作。由于隋朝很快陷入战乱,未能完成。到了唐初,唐高祖命中书令萧瑀等人修撰前朝史,姚思廉为陈史修撰者之一,但这次修史活动很不成功。直到唐太宗时期,又下诏修撰前朝史,姚思廉负责撰修梁、陈二史,最终于贞观十年(636)成书。在《陈书》里可以看到,顾野王、傅縡、陆琼等人都曾有过关于陈史的著作,姚思廉撰史时也有参考吸收。在官修的《陈书》颁行以后,这些资料就因为各种原因逐渐失传了,《陈书》是现存唯一完整传世的陈朝断代史。

《陈书》虽然经过了史官的加工剪裁,但仍然保留了不少较为原始的资料,比如收录了各类公文诏书。还有学者研究认为,《陈书》的列传,史源可能直接来自史馆原有的档案。这些原始材料,不仅可以起到叙述史实的作用,还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的政治结构、行政运作机制,史书编撰的过程等等。所以说《陈书》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取代的。

怎么看待33年陈朝的历史地位

作为南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只有短短的33年,对古人来说,这种短命王朝最大的意义应该是教育意义,提供历史镜鉴,警戒后人吸取历史教训。

我们今天理解陈朝的历史地位,还要放到整个南北朝的背景中来考察。

与汉王朝、隋唐这样的统一帝国相比,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永嘉南渡后,东晋偏安江南,定都建康,之后,由汉族先后建立四个王朝,宋、齐、梁、陈,都以南京为都,这是南朝;而北朝承自十六国,主要由北方民族建立,后来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与南朝对峙。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这是北朝。北周外戚杨坚建立的隋朝,又最终灭掉陈朝,重新实现了统一。如果从十六国的兴起开始算,这个分裂状态持续了近三百年,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族群、宗教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谓“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南北朝的文物制度共同作用,影响了后来的隋唐。陈寅恪先生提出隋唐制度的三个来源,一是北魏北齐,二便是梁陈,另一个是西魏北周。梁陈制度无疑是重要的一源。至于到底是南朝影响更大,还是北朝影响更多,学界一直有讨论。从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到了唐代中后期,南北户口、土地制度,商品经济、门阀士族、兵制、学风等方面的变化,都能看到东晋南朝的因素。不可否认,南朝的文物制度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陈朝作为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公认疆域最小、国力最弱,但仍然是东晋南朝文物制度的继承实体。尤其是在梁末社会遭到巨大破坏的情况下,陈朝的建立起到了恢复重建的作用。我们看到大量梁末流散的士人,在陈代回归,南朝文物制度因此得以维持不坠。在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等方面,陈基本完整继承了梁代,所以后来一般以梁陈并举;而思想、学术文化上,陈代更是接续了齐梁遗风,《陈书》里以相当篇幅为学者、史家、文学之士立传,如徐陵、沈炯、顾野王、江总、姚察等人。文学更是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而文风大盛,宫体诗虽然被后世批评为靡靡之音,但在声律、技巧等艺术形式方面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为后来的唐诗提供了借鉴。

陈朝处在这样一个历史的交汇点,起到了接力棒的作用——在被北方政权征服以后,拱手奉上整份历史遗产,为隋唐吸收采用,在统一王朝的机体内注入多元化的活力,对隋唐盛世的开启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原标题:唯一完整传世的陈代史籍 《陈书》修订本出版)

文/孙文颖 李勉 《陈书》(修订本)责任编辑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历史|“徐梵澄国学三书”首度完整中译,双语对照单行本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6
阮仪三《古城笔记(插图典藏本)》出版 在这里看到城市的过去
新民晚报 2024-07-31
商务印书馆发布《深度阅读推荐书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2
书人书事 | 一本经典“老”教材背后的“新”意
中国教师报 2024-03-20
《群书治要续编》出版座谈会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7
别史|一部经典的一个世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6
别史|一部经典的一个世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6
新知|了解战国时代,读这一本就够了 ——杨宽《战国史》新版面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