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考古成果公布:金沙江中下游约4000年前就有人居住
中国新闻网 2021-07-22 19:00

出土海贝

近日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消息,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前,考古人员对水电站库区开展了近2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涉及9处文物点和21处清代墓葬,采集各类文物标本20000余件,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商周时期的墓葬,证明早在距今约4000年前,该区域已有人类生存繁衍。

据介绍,考古人员共发掘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明清时期的房址、墓葬、灰坑等各类遗迹1167个(座),出土各类陶、瓷、铜、铁、石、玉、蚌器等文物小件2931件(组),采集各类文物标本20000余件,还对21处清代墓葬的碑刻等全部进行了资料提取。

出土石镞组合

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范围内的9处遗址中,位于凉山州宁南县金沙村的文庙遗址年代最早,可能在距今4500年左右。这处遗址位于金沙江左岸的二级台地上,共发掘灰坑、房址、墓葬、灶等31处遗迹。

据介绍,该遗址出土的近200件文物中,主要包括陶器、磨制石器以及细石器;采集的动物骨骼以猪科最多,另外有少量牛、鹿、羊科等类别,此次发掘将该区域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上千年。

出土石斧

金沙江江水汹涌,两岸绝壁高悬,为何约4000年前古人会在此活动?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考古项目领队郑万泉表示,古人主要居住在河流附近的台地之上,既要保证水源,又要确保无洪水困扰。金沙江虽然滩险水急,但在白鹤滩水电站淹没区内的会东县野牛坪乡到宁南县华弹镇一带却是金沙江中下游罕见的一段“U”形河谷地带,河谷两岸底部最宽处将近2公里,两岸台地平缓,比较适合人类居住。

在文庙遗址发现的文物中,包括了石刀、石镞等石器,证明狩猎和采集仍然是当时古人获取食物的重要方式。郑万泉说,结合遗址所处位置的地理自然环境,可知当时人群的流动性仍然较强,活动范围较广,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的早期人群迁徙和文化互动。

项目区域内钟家梁子遗址全景

考古人员还在多处遗址中发现海贝等随葬品。这种来自海洋的稀有物品出现在数千公里外的金沙江流域,证明即使早在约4000年以前,险峻的地貌也未能阻止人类互动交流的步伐。结合史料记载,考古人员认为,白鹤滩水电站涉及的区域,极可能是南亚廊道支线上的一处节点。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图记|白鹤滩水电站掠影
新华社 2024-08-30
聚焦|探访白鹤滩水电站
新华社 2024-06-20
聚焦 | 探访白鹤滩水电站
新华社 2023-09-20
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 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建成
央视网 2022-12-21
聚焦 | 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新华社 2022-12-20
聚焦 | 白鹤滩水电站10号机组投产发电
新华社 2022-11-07
白鹤滩水电站左岸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华西都市报 2022-09-23
白鹤滩水电站第11台机组正式投入运行
湖北广电长江云 2022-09-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