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北京207家市级部门公开市级部门预算情况。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北京市财政局获悉,今年本市将继续全面落实“从紧”的要求,保持政府过“紧日子”的各项措施力度不减,按10%的比例压减各部门出国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和差旅费;按45%的比例压减课题经费,持续严控“三公”经费。北青报记者梳理后发现,今年本市“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进一步降低,多部门大比例压减。记者注意到,北京市医保局今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压减比例达到40.1%;北京市编办压减比例达到32.0%;北京市卫健委压减比例达到29.9%。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本市各部门“三公”经费支出预算中,因公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三个方面的压减比例各有侧重。如:北京市医保局202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总数为83.18万元,比202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减少57.77万元,压减的比例达到40.1%,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减少成为压减主因。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2021年预算数21.40万元,公务用车购置费2021年预算数0万元,比2020预算数51.02万元减少51.02万元,市医保局表示,今年该局没有公务用车购置预算安排,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2021年预算数21.40万元,比2020年预算数21.54万元减少0.14万元。另外,北京市编办今年“三公”经费预算安排39.28万元,比去年减少了18.52万元,压减比例达到32.0%。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大幅压减,安排23.3万元,主要原因是今年该部门不再安排公务用车更新,公务用车购置费降为0万元,比2020年预算数减少16.76万元。
在因公出国(境)费压减方面,北青-北京头条记者发现,不少部门继续严格执行中央、北京市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压缩出国(境)团组。如:北京市教委2021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3231.07万元,比2020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减少955.34万元,因公出国(境)费压减是主因。因公出国(境)费2021年预算数安排1773.97万元,比2020年预算数2257.2万元减少483.23万元,2021年因公出国(境)费用主要用于参加国际会议、进行校际间交流和学术交流等方面。
另外,北京市卫健委今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中显示,其总数为402.43万元,相较于2020年减少171.8万元,压减的比例达到29.9%,因公出国(境)费用压减得最多,2021年预算数为125.32万元,比2020年预算数250.39万元减少125.07万元。市卫健委表示,今年因公出国(境)费用主要用于执行援外医疗队任务、医疗卫生管理干部培训、医疗卫生业务管理交流、京港工作会以及各类临时性医疗救助任务等方面。而为了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结合全球疫情形势,因公出国事务减少,压缩出国经费。
公务接待费方面,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2021年公务接待费预算数为1.91万元,比2020年预算数6.31万元减少4.4万元,降幅近七成。主要原因是落实“紧日子”要求,厉行节约,其2021年公务接待费主要用于会议接待等方面。
“用政府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对话人:北京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
北青-北京头条:今年各部门怎么严控一般性支出?将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市财政局:在2020年多轮次压减盘活一般性支出、非急需非刚性项目支出233亿元基础上,今年将继续对相关支出做到应压尽压、可压尽压,包括继续严控“三公经费”管理,精简会议、差旅、培训等活动,严格执行差旅、会议费等经费标准;严控新购资产,原则上不再新购办公类家具、设备等等。
北青-北京头条:在现有存量的基础上,各部门怎么再进一步紧收口、严管理?
市财政局:面对2021年十分严峻的财政收支形势,北京将以建设节约型政府为目标,全面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加大资金统筹、强化成本控制,促进紧平衡下财政资金提质增效。比如,一方面将加大对资金的统筹力度,加大“四本”预算、债券资金、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部门存量资金等各类资金的统筹衔接,着力解决资金闲置与资金短缺同时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将深化“零基预算”管理,即各部门按照项目轻重缓急、成熟度进行排序,结合财力,优先安排具备实施条件的刚性、重点项目;并建立项目支出跨年度安排预算平衡机制,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实际需求分年度安排预算,避免资金沉淀。
北青-北京头条:在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支出将有哪些方面的侧重?
市财政局:今年在财政支出方面,将有压有保,以积极应对财政收支紧平衡形势,将集中财力优先保障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政策、重要改革和重点项目实施。另外,对于民生事项的支出,全市也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点予以保障。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领域的比例,将继续保持在八成以上,主要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居住环境改善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林艳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