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措施》)一经发布便引起行业强烈关注。
《措施》共包括七方面28项,涉及一系列中医药发展的具体政策。
强调中西医结合
《措施》第12项“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提到: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遴选形成优势病种目录。开展试点示范,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我们一直鼓励中西医结合。不过,在政策布局方面没有像《措施》中提到的这样具体、详细。”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刘建平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中,学科建设强调的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专科建设强调的就是医疗服务的开展层次。”
中西医结合下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要如何建立?
刘建平认为,从西医角度来看,既往的疗效评价体系是以“疾病”为中心;中医的疗效评价体系更多是以“患者”为中心,也就是说,是以患者的疾病主诉症状、生活质量等测评为中心。“该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一定是放在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防治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根据临床需求,并结合专家共识。”
5年形成100个诊疗方案
“开展试点示范,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也是一大亮点。
“《措施》特别强调要形成100个诊疗方案。”刘建平说,“目前中医领域已颁布的诊疗方案约900余个,西医领域的诊疗方案约700个,但中西医结合的很少。”
作为首届国内中西医结合标准委员会委员,刘建平透露,该委员会已经启动了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制定及相关工作。
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能否在5年内形成?
“5年的周期还是较长的,如果加快进度,3年之内就可以完成。”刘建平说,“当然,100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建立,其根本目的是要实实在在提高疾病诊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为整体人民健康服务。”(第一财经)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