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着头套、戴着口罩,朱宽霞跨坐在板凳上,操起脚边两根约半米长的“钢筷”,插进板凳前端的模具中,再熟练地捻起面前盆中盘好的面条,一圈圈绕上“钢筷”。半分钟不到,她就完成了一次手工挂面生产的“上筷”工序。
58岁的朱宽霞是安徽省金寨县沙河乡高牛村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老房破败得很,我早就想搬了,但以前家里拿不出那个钱。”2016年,她家3口人在享受宅基地改革红利5万余元和贫困户每人2万元搬迁补助的基础上,终于如愿以偿地住进了山下的新房。
不仅住房安全有保障了,朱宽霞还在家门口圆了就业梦。今年3月,经村干部介绍,干了半辈子农活的朱宽霞穿上了工装,成了家门口思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名生产手工挂面的女工。
“哪想过不仅住得好了,在家门口还能挣钱嘞。”朱宽霞说,“我现在每月工资将近3000元,村里还发一个月300元的居家就业奖补。此外,我还负责村里3个公厕的清洁,每月还有500元公益岗收入。”
今年4月,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金寨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2014年,该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3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2.1%,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31%。
据金寨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张明介绍,近年来金寨县统筹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避险解困等多项政策,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03个,搬迁贫困人口26014人,随迁近5万人。
为解决贫困户搬迁的后顾之忧,金寨县先后投入资金8.8亿余元,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注重“两业”并举,即推动安置点搬迁户发展产业和就近就业,优先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项目、优先安排贫困户从事村级公益性劳务,确保搬迁贫困户有收入、稳得住。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仅接待入住旅客这一项,我家就创收万余元。”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杨习伦说。这个曾经守着破房子越过越穷的汉子,在扶贫政策和村中热心党员的帮扶下,发展养殖走出贫困。
一年前,杨习伦把自家的三层小楼再翻新,腾出7间客房,挂起了民宿招牌。
“我家之所以能够脱贫,最大的‘功臣’就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我靠这幢房子就能养家糊口,收入也变得多元。”杨习伦告诉记者,“除了经营民宿,我还种植茶叶、天麻,在景区漂流点当安全员,兼打零工。这两天我妻子还在县城参加就业技能培训。”
记者走访了解到,金寨县深化特色产业扶贫,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截至2019年底,金寨县累计建成茶园21万亩、油茶22万亩、中药材16万亩。2017年以来,金寨县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7亿元。金寨县突出抓好就业扶贫,全面落实就业奖补政策,累计发放就业补贴3757.6万元,开发光伏电站管护员、生态护林员等10类村级公益性劳务岗位1.2万多个,实现户年均增收6000元左右。
“针对搬迁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我们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在发展产业和就近就业上下功夫,确保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持续稳定脱贫。”张明说。
文/记者 林翔 姜刚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