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媒体沟通会上获悉,北京市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历经近三年探索与实践,已联合18家拥有儿科的市属医院成功搭建了“医疗协作、科研协同、教学同步”三张共建共享网络,推动儿科乘风破浪“成团”发展。由北京儿童医院作为牵头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作为联合牵头单位,18家拥有儿科的市属医院本着平等自愿、共建共享的原则率先组建成立了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共同致力于建立一套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协同发展为目标、横向合作为手段的儿科发展体系,致力于打破医院“围墙”、盘活儿科资源。
盘活儿科资源“一盘棋” 开通绿色通道
成立儿科学科协同中心,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医院的“围墙”。作为牵头单位与联合牵头单位,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将学科建设与优势互补紧密结合,结合各单位的优势特色和发展需求,将各医院儿科医疗资源整合为“一盘棋”,主动面向协同单位成员提供疑难病诊治的便捷预约、会诊、转诊、特殊检查检验等绿色通道,医师培训、科研合作等综合服务,力求同步提升各院儿科诊疗、科研与人才培养水平,实现京内患儿分散就近就医、儿科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据了解,中心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各种服务。在线下,协同中心各成员单位完善儿科诊区建设;线上,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远程医疗网络,协同中心医疗协作网双线并进,为儿童就近就医提供了便利,也对儿科医疗水平整体提升提供了支持。
据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根据“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指导思想,协同中心筹建远程会诊中心、转会诊平台和新生儿转运平台,实现患者诊疗信息院际间实时传输,保障转院接诊、收治患者双向无缝衔接,协同单位成员间患者转诊安全、高效、及时,真正实现让病人少跑路、信息多跑路。
例如今年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天坛医院收治一名免疫性脑炎患儿,常规治疗后病情好转,但入院14天开始出现持续高热,伴畏寒,咳嗽,肺CT提示右肺炎症,因病情复杂经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会诊后转入北京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脑脊液检查提示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后转入感染科治疗。经规范治疗,历时69天病情好转出院。
此外,按照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网络模式,协同中心对成员单位进行了转运培训和转运前的对接共作,截至2020年6月共转运危重新生儿1111人次,服务范围涵盖妇产医院等10家单位。此外,仅联合牵头单位的危重新生儿转运数量就由2017年的351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626人次,增长78.3%。2020年,中心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实现最小胎龄23周及体重550g危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
科研协同 教学同步
据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秘书长、首都儿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谢向辉介绍,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已建立市属医院“院际间”的儿科科技资源共享共建模式,努力实现优质儿科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牵头单位北京儿童医院和联合牵头单位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已共享54台大型科研仪器平台设备,成员单位可通过电话预约使用,仪器平台整体年服务时长达20000小时。
通过建立“院际间”儿科科技资源共享共建模式,主打科研“项目-平台-资源”共襄发展。设立“儿科专项”科研项目96项,涵盖重点、一般、创新推广、管理等多维度立项,重点开展儿童气道、儿童血液/肿瘤规范与诊治、小儿先天畸形及常见疑难复杂疾病、儿童营养性疾病、儿童感染免疫等疾病的高水平多中心临床研究,科研经费投入共计3000万元。
学科发展离不开教育。据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科教处处长潘军华介绍,目前协同中心已完成跨院教学专家库的建立。受疫情影响,常规的教学活动受到限制,协同中心加快筹建线上学习平台,挑选各专业优秀的师资课程,已有189条课程视频上线可供学习。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市属医院有1747名儿科医生,较协同中心成立之初的1482名儿科医师,提升了近18个百分点,市属医院儿医团队不断壮大。
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成员单位名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