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证是两个相爱的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承诺,是一种爱的仪式。现在的结婚证大家都不陌生,但你见过50年前的结婚证长什么样吗?今天上午于家务乡举办的第九届金秋话金婚活动上,本报记者有幸见到了通州人50多年前的结婚证。
据介绍,今天参加活动的50多对、100余位老人,都是结婚50年以上的夫妇,他们虽有些步履蹒跚,但手持结婚证拍照留念时,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新婚好似就在昨天。
▲1962年,刘惠良、朱淑温夫妇登记结婚,发证单位是通县牛堡屯人民公社。当时的结婚证只是一张纸,现在已经有些发黄,极具年代感。结婚证由“通县人民委员会”监制,在结婚证的上方有一面五星红旗。
▲1967年杨景秀、刘丽英夫妇的结婚证也是一张纸,只有一面,为粉红色底色。版式和1962年的差不多,颁证单位是通县永乐店人民公社。
▲与之前一张纸的结婚证不一样了,1969年岳福羲、冯淑会夫妇的结婚证变成了折叠的小册子,封面是毛主席头像,内页有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以及结婚双方的信息。
今天的活动内容除了给这50多对金婚夫妇拍照外,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节目表演,舞腰鼓、变魔术、奏乐器、耍杂技……看得老人们不亦乐乎。
“爱情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在互动环节中,金婚老人代表朱德珍、周士宣夫妇分享了他们相濡以沫五十载的爱情密码,深情回顾了相伴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他们相识、相知于学校,相敬、相伴感恩于生活,在当下全乡尊老、敬老、助老的浓厚氛围中,他们的晚年生活其乐融融。
▲朱德珍、周士宣夫妇
“祝您金婚快乐,寿比南山!”于家务乡党委副书记葛静,乡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张志翔等领导、嘉宾出席今天活动,并在活动最后环节,为这50余对金婚夫妇送上切好的蛋糕和金婚祝福。
目前,于家务乡共有473对金婚夫妻,从2011年至今,于家务乡“金秋话金婚”活动已经连续开展9年,并坚持以创新的形式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内涵,大力弘扬忠贞爱情典范、倡导执子之手的婚姻观念。今年,于家务乡已慰问65周岁以上老人4400余位,发放慰问金332万元。
文并图/北青社区报通州分社 记者 张燕飞 通讯员 崔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