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超长待机”的高温天气, 为何如此“凶猛”?
中国环境报 2024-06-23 10:23

不久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让谢玲至今仍心有余悸。

“一开始还艳阳高照,瞬间就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来自互联网企业的谢玲当时在北京市海淀区刚洽谈完业务。她告诉记者,看到天昏地暗,她顿感不妙,在跑步躲避过程中,“一棵大树在不远处直接被连根拔起”。

这一天,据北京市气象台观测,门头沟、朝阳、石景山等地均出现10级最大阵风(27米/秒),北京国家基本气象站南郊观象台最大阵风也达9级。

进入6月以来,北京市已出现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包括雷暴、大风,局地伴有冰雹和短时强降水。

“强对流天气频发,与近期的高温天气有关。”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介绍,由于近期北京白天出现高温天气,能量明显累积,大气层结在午后至傍晚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影响,出现极不稳定的状况。同时,北京处于天气系统冷涡底部,高空不断有冷空气向下,冷暖空气剧烈交汇,出现“上冷下暖”,在一定动力触发的条件下,配合足够的水汽,极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温高雨少启动抗旱应急响应

“收完麦子那天,我看到地里旱得开裂,有的裂缝宽三至五厘米。”

“河里的水都抽干了,地还没浇透。”

目前,我国正处于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大忙时节。高温下的黄淮海地区,各地抗旱抢种“护苗战”打得轰轰烈烈。

今年的高温天气来势汹汹。6月9日以来,我国北方多地遭遇了今年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高温天气,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北部等地局地气温达40℃至42℃。

截至6月14日,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共有169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极端高温阈值,1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超历史极值,228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高温天气影响京津冀鲁豫皖苏晋陕九省市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3.8亿人,其中单站最高气温出现在河南温县(6月13日,43.4℃)。

“在盛夏时期,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强对流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郭安红告诉记者,华北、黄淮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温高雨少将导致土壤缺墒加重、旱象露头或发展,不利于适时夏种及夏播作物苗期生长。

虽然科技水平已非常发达,但农业依然是靠天吃饭。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研究分析,极端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范围最广,发生频率也最高,在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旱灾造成的损失高达62%。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已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93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

不过,2024年4月发布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我国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

粮食产量很大程度受气候条件影响,粮食是对温度和气候最敏感的作物之一。不少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升高,会伴随着粮食作物的减产,这背后既有极端干旱的影响,也有暴雨洪涝灾害。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农业气象灾害加剧,主要粮食产区有可能同时发生具有较大影响的气象灾害,甚至存在发生连片、连年、高强度的干旱、暴雨、洪涝灾害的可能性,粮食安全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不容忽视。”郭安红说。

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中国气象局、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通知,要求适时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切实做好黄淮海地区抗高温抗干旱、保夏播保全苗工作,确保夏播作物种足种满,奠定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基础。

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华北、黄淮、江淮地区气象干旱迅速发展,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已针对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份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预计未来两周,上述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少、气温偏高、气象干旱仍将持续。

候鸟迁移已是“步步惊心”

2022年的一场干旱事件,同样让江艇至今难以忘怀。

江艇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气象局从事候鸟迁徙观测已达十余年。2022年夏秋两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让鄱阳湖水位“一天退得比一天快”。8月6日,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更是退至11.99米,为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水位。

鄱阳湖,地势低平、气候温润,每年10月中下旬大约有70多万只候鸟飞抵越冬。持续的高温干旱,容易导致湖区草洲滩涂大面积减少,造成湖区候鸟食物链供给不足。

如今,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湿地消失等都可能对候鸟迁徙产生不利影响,让候鸟迁徙“步步惊心”。

研究表明,候鸟在迁徙过程中,会在沿途湿地栖息觅食,而湿地减少会导致候鸟不能在这些中途地区补充能量、停歇休整,进而影响其安然飞往栖息地。此外,高温天气会使局部水温上升,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会被扰乱,以小鱼小虾为食的海鸟也受到影响,不少海鸟因食物匮乏而死。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鸟类生存环境和迁徙习性都发生了改变。一些原本应该迁徙的夏候鸟选择留在原地,成为“留鸟”。比如斑嘴鸭,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我国渤海湾地区属于夏候鸟,近年来由于渤海湾近海结冰期缩短,它们已经在渤海湾地区“安家”了。

同样在2022年,上海长江口出现罕见夏季咸潮,这背后也与高温干旱相关。

咸潮是沿海河口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天然水文现象,一般会出现在每年11月至来年4月,因为这一时期长江处于枯水期,上游淡水的流量不足以抗衡东海海潮带来的海水,因此易发生咸潮倒灌长江口的现象。

而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雨量偏少、梅雨期短,降雨量较常年偏少69%,出现“空梅”现象。加上梅雨期过后,持续晴热少雨,导致上游来水比往常年份明显减少,于是出现了罕见的夏季咸潮。

从2022年“最热夏天”开始,2023年对我国和全球来说,又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甚至打破了2016年的最暖纪录。

“最热”的纪录还在被刷新。在6月5日召开的中国气象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表示,今年春季(3月—5月),全国平均气温12.3℃,较常年同期(10.9℃)偏高1.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气温。

在周兵看来,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生态系统风险,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石漠化、盐渍化,高温、热浪、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伴随的火灾、病虫害等,严重制约我国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岸侵蚀、海水(咸潮)入侵的影响和土壤盐渍化,台风—风暴增水叠加,高海平面容易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周兵说。

我们将遭遇更严重的高温?

去年以来的全球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事件,与厄尔尼诺现象有一定联系。不过,极端高温的底层逻辑还在于全球气候变暖。

进入5月,包括印度、墨西哥等全球多地出现超50℃的高温天气。印度首都新德里遭遇史无前例的极端高温,气温飙升至52.3℃。

“今年全球多地出现高温天气,从成因来看,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之下,影响当地的高压环流系统,造成了强高温天气。”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告诉记者,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和大气环流的异常,是造成高温天气的直接影响因素,对我国来说亦是如此。

近年来,我国高温天气已呈现出“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综合强度增强”等特点。

数据显示,全国区域高温天气过程首次发生时间以每10年2.5天的速率在提前。1981年至1990年,每年高温天气过程平均最早发生在6月24日,2023年则提前到了5月28日,比常年偏早16天。同时,全国区域高温过程累计日数呈显著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8天,高温的平均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

“就今年夏季来说,我国的高温天气出现相对较早,高温天气过程对全国来说也较多。”郑志海表示,今年高温天气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6月主要是华北、黄淮等地高温日数多、强度强,盛夏(7月至8月)则主要在江南、华南等地。

日前,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最新通报,2023年至2024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已显示出结束迹象。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结果显示,2024年以来,厄尔尼诺事件已于5月结束,但其滞后性影响仍在持续,预计夏末秋初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

气象专家分析,拉尼娜发展年的夏季,热带季风槽偏西偏北,菲律宾容易产生反气旋,台风生成偏少,盛夏北方降水易偏多。

郑志海表示,拉尼娜对全球和我国的气温影响有非常大的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异。从目前的预测来看,进入拉尼娜状态要到夏季后期,因此其对今年夏季气温的影响相对较小,今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日数偏多。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华南、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

6月16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以来的高温排行榜,其中前10名地区的气温都超过了42℃。

持续的高温天气会引发中暑、脱水、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其中,老年人、婴幼儿、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中暑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高温甚至还能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导致情绪“中暑”,使人的精神、情绪产生波动,出现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气象专家表示,高温天气加剧脆弱人群和户外劳动者健康风险,各地中暑和热射病事件增多,需做好户外出行、生产施工等保障措施,尤其是独居老人、长期慢性病患者、降温设施不足的低收入家庭和户外作业人员。

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强发已渐成未来一段时间的‘常态’,人类必须要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周兵说。

文/牛秋鹏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全球多地遭遇初夏高温天气!经历有记录以来“最热5月”
新华社 2024-06-16
多地最高温突破历史极值!今年夏天为何这么热?专家解读
光明日报 2024-06-16
近50℃高温炙烤南亚 我国南方或现超级夏天
南方都市报 2024-06-05
甘肃去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气象部门加快人工影响天气转型等工作
中国新闻网 2024-03-23
入夏以来发布高温预警超40次 粮食生产如何应对今夏“大烤”?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7-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