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以司法指导引领形成保护未成年人合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1 15:30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40批指导性案例。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该批指导性案例共5件,以鲜明司法态度回应了学生霸凌、虐待未成年家庭成员、违法向未成年学生售酒、婚内监护权、隔代探望等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5月31日《人民法院报》)

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近年来,司法机关秉持未成年人权益最大化原则,以办理典型个案为突破口,始终对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不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不仅筑牢了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司法屏障,也引领形成了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共识,促进了社会协同发力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工作机制的构建。

也应看到,当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校园欺凌、虐待未成年家庭成员、不良商家将非法营利魔掌伸向未成年人、戕害未成年人心灵的婚内监护权和隔代探望权纠纷多发等现象,屡禁不绝,给司法提升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质效、指导形成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合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语境下,最高法发布专题指导性案例,对社会高度关注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热点问题积极回应,体现了司法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有利于在典型案例的指导下,汇聚起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治合力。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需要合力共治。以治理校园欺凌为例,不少人都寄望学校和司法机关的努力,而对被欺凌者的自我保护不予重视。受此思想影响,一些未成年人面临霸凌时不懂得主动寻求救济,甚至担心反击霸凌者有可能被认定为“互殴”,甘当沉默的“羔羊”。在此番发布的《江某某正当防卫案》中,法院准确界分防卫行为与相互斗殴,认定江某某反击霸凌者致其受伤的行为是正当防卫,给未成年人加强自我保护、勇于向霸凌行为说“不”提供了遵循,有助于激发他们合力围剿校园欺凌的主动性。

近年来,家庭内部虐待未成年成员的犯罪行为、伤害未成年人心灵的婚内监护权和隔代探望权纠纷逐渐多发。由于这些不法行为隐密性强,最容易被忽视,更需要通过司法个案的指导,形成对其抵制的社会共识。此次发布的3件案例,旗帜鲜明地体现了从重惩罚虐待未成年人、依法规范婚内监护权和隔代探望权行使、最大程度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司法价值取向,是对公众的生动法治教育和警示,必然有利于形成损害未成年人权益不是家庭私事的法治共识。

此次发布的指导性案例,还对不良商家向未成年人售酒并供其饮用的热点问题积极回应,认定违法向未成年人售酒并供其饮用的经营者对损害后果承担按份赔偿责任。司法对不良商家非法营利的警示,有利于促推禁止向未成年人兜售不良商品的法定责任落实到位,引领经营者恪守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商业伦理。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需要以司法保护的指导,引领形成合力共治的工作格局。此番发布的指导性案例,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和裁判规则明确界,不仅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以案释法地为合力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指明了方向。司法机关要再接再厉,常态发布指导性案例,助推合力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愿景照进现实。

文/张智全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陪伴式未成年人司法”如何运转
法治日报 2024-06-11
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法治和社会环境(法治头条)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4-06-06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事例库今日上线
央视新闻 2024-06-01
事关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最高法首次发布五件指导性案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30
最高法:依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努力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