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职业骗薪”何以得逞,给用人单位怎样的警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5 14:30

最多同时兼职9家单位月平均工资3万元,女子职业骗薪被判刑。据报道,在应届毕业生们正为就业焦头烂额,有一伙人却打起了“职业骗薪”的主意。虚构名校背景还编造从业经历,近日上海浦东法院就对其中一名被告人作出了宣判。

站在被告人席上的陶某就是“职业骗薪”团伙中的一员,曾从事金融行业的她,自2020年11月至案发,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提供虚假的学历证书、工作简历等入职材料谎称掌握大量高净值客户资源,诱使多家中小企业招聘她入职。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人陶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五万元。

“职业骗薪”并非个别。据了解,2023年以来,检察机关已办理203起职业骗薪案件,对188起案件提起公诉,其中178起获得宣判。“职业骗薪”无疑扰乱正常的招聘、用工秩序,对于这样的行为,必须严打,但也需要反思“职业骗薪”何以得逞。这暴露出一些用人单位过于功利的招聘观、用人观,给骗子可乘之机。治理“职业骗薪”现象,需要标本兼治,用人单位要建立科学的基于能力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破除“唯名校论”“唯资历论”。

“职业骗薪”的套路并不复杂。首先是编造光鲜的名校毕业、大公司从业的简历,投用人单位招聘官所好。本来这样的简历是很容易被识别的,只需要用人单位做一些背景调查即可发现,但有的用人单位把招聘多少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有大公司从业背景的资深人士作为招聘业绩,也就“疏于”对简历真实性的审查。那些非名校毕业、也没有多少职场经历的应届毕业生,在这些用人单位的招聘中,就连简历筛选这一关也过不了。

其次是伪造工作业绩,表演拜访了多少客户,可以签多少订单,但实际上什么业绩也没有,所谓的客户,不过是配合诈骗的“群演”。“职业骗薪”者在团伙成员的配合下,也就可实现同时兼职多家单位,表演工作很忙。这种表演也是很拙劣的,但能骗过用人单位领导,是因为有的领导喜欢这种表演型员工,在一些用人单位中,就存在“做得好不如PPT写得好”的评价倾向,加之领导认为自己不会看走眼,相信新招聘的人有能力、本事,也就让这种表演“工作很努力、业绩很突出”得逞,直到发现“拜访了很多客户”,但根本没有任何实际业绩时,才觉被骗。

“职业骗薪”者的诈骗行为最终会败露。但近年来“职业骗薪”有增多的趋势,折射出用人单位的招聘、用人管理存在漏洞。根本的问题是,用人单位重人才的“外在”,而不是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岗位贡献。当前存在的“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就是典型表现。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招聘优秀人才,但其实过分在意学历、资历,而不考察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并不利于用人单位招聘适合本单位的人才。这种用人导向,不论对用人单位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还是对社会形成健康的人才观,都是有害的。

“职业骗薪”现象,对用人单位招聘、用人都是警示。一方面,在招聘时,要强化对简历真实性的审核,而不是轻信求职者的“光鲜简历”,当前,投用人单位所好的虚构简历、包装简历现象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更重要的是,用人单位要建立基于能力与实绩的人才招聘、管理、评价体系,这也是破除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的关键所在。

文/蒋理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珠海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 用人单位最高奖补30万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5
西安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举行 502家用人单位提供15840个岗位
西安晚报 2024-03-25
985硕士因本科双非求职被拒,“第一学历”烦恼如何破解?
工人日报 2024-01-22
985硕士因本科双非求职被拒 “第一学历”烦恼如何破解?
工人日报 2024-01-22
超六成受访者呼吁破除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
中国青年报 2023-11-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