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争做“特斯拉第二” 美国“新势力”集体来华淘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2 14:45 阅读量:41950

这或许就是“榜样的力量”:这边,离开中国不久的马斯克还在享受着“首富”的喜悦,那边已经先后有两家美国“造车新势力”宣布要进入中国市场了——先是有多位特斯拉离职高管创建的新品牌Lucid请来本土职业经理人朱江加盟,之后另一个几乎与特斯拉同时诞生的品牌Fisker也宣布,年内将在中国开设交付中心,从明年开始在中国建厂、投产、卖车。

在特斯拉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大活力之后,美国“新势力”正集体来华淘金。这自然证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大活力,但另一方面,竞争激烈、消费内卷,市场增幅趋稳……成为“特斯拉第二”并不容易。毕竟,中国汽车市场“人傻钱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image.png

(Fisker Ocean和Lucid Air是两家公司的代表产品)

Lucid:产品未动 老板先行

作为一家产品卖得比特斯拉更贵的美国电动汽车品牌,Lucid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极其低调。先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释放出Lucid在上海招聘员工的消息,之后又在上周以职业经理人朱江入职的消息再度登上热搜。

这一次Lucid显然是有备而来。与朱江加盟的消息同步释放的,还有朱江对Lucid未来在华规划的“剧透”。其实,无需朱江做任何表态,这样一位资深汽车职业经理人加入Lucid本身,就相当于官宣:Lucid很快就要进入中国市场。

产品未动,老板先行。

作为一位资深职业经理人,朱江在宝马集团旗下的MINI品牌和雷克萨斯等传统豪华品牌都有任职经历;也曾在蔚来创业之初负责用户发展,是最早一批加入新势力的“传统汽车人”之一。

image.png

(朱江有丰富的豪华品牌任职经验)

朱江也不缺乏和美国老板打交道的经验。朱江还曾担任福特汽车(中国)电动车事业部首席运营官,期间操办了福特Mach-E“电马”在中国市场的导入。

在加入Lucid之前,朱江还是百度的造车项目集度汽车的副总裁——这让朱江成为行业内任职企业背景最广的职业经理人:德国、日本与美国车企,豪华品牌与大众化品牌、新势力品牌甚至是新新势力品牌。

而随着此番入华计划的公开,相应的产品信息也一并释放出来:为其“扣门”的将是定位略低的中型轿车/SUV,基本上与Model 3/Y相当。不过,从公开信息来看,Lucid规划中的一系列新产品中,目前只有一款与Air同平台的SUV在预售中,投产更要等到明年。所谓“中型轿车”最早也要到2025年发布,目前仅停留在PPT当中。

Fisker:年内开店,上海建厂,明年交付

Lucid急于来华,另一家“美国新势力”Fisker的动作更急。

6月9日,美国电动汽车品牌Fisker正式宣布,年内将在华开设交付中心,并从2024年开始向中国消费者交付其纯电SUV Ocean。在2022年财报中,Fisker更明确表示:已经在上海完成了一处工业用地的租赁。

Fisker这个品牌其实并不“新”,这家成立于2007年的电动汽车品牌是只比特斯拉年轻三岁,一度也是不少中国新势力品牌的创业前辈,更是特斯拉早期的竞争对手。不过,由于之后在产品、运营以及股权上一些波折,Fisker品牌在电动汽车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落后于特斯拉。实际上,Fisker在2022年才开始量产,首款产品Ocean要在本月晚些时候开始在欧美市场交付。

image.png

(图说:Fisker创始人兼CEO亨里克·菲斯克)

不过,从最近的一系列动作来看,Fisker入华的路径已经十分清晰。据当地媒体报道,包括创始人亨里克·菲斯克在内的Fisker高管团队日前造访了上海临港产业区,并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了解当地的政策与产业优势——前者是特斯拉超级工厂所在地,后者是特斯拉整车进口港。

菲斯科在此间受访时明确表示,Fisker预计在今年晚些时候进入中国市场,并且最早明年就能在中国建厂生产,每年可生产7.5万辆Ocean车型。

此前不久的年度股东大会上,Fisker负责中国业务的董事会成员Daniel Foa的分析更为透彻:“首先,中国占全球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一,其中电动汽车为600万-700万辆,约占25%的市场份额。2023年至今,这一比例已增长至27%左右;其次,高端和入门级奢侈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快于整体市场。凭借其独特的历史、特色和设计,Fisker正好适合这一细分市场。”

争做“特斯拉第二”

美国“新势力”们于此时组团来华淘金,一方面得益于今年以来全球市场的快速开放,另一方面也是这些新势力面临的巨大盈利压力所致。

对于尚未实现盈利、资金池日渐稀薄的美国新势力们来说,效仿马斯克故事,成为“特斯拉第二”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2022年,Lucid营收6亿美元,亏损近26亿美元;Fisker营收34万美元,亏损5.5亿美元,二者都亟需寻找盈利密码。

image.png

(图说:“美国新势力”也缺钱)

中国市场(确切的说是上海超级工厂的投产)“挽救”特斯拉于破产边缘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不过,与当年的特斯拉相比,无论Lucid还是Fisker面临的境况都大不相同。

2018年初,马斯克预想中的“走量”车型Model 3遭遇生产瓶颈,交付严重滞后:预期月交付5000辆,但实际产能只能满足2000辆的交付。两年后,上海超级工厂投产,三个月内就将月产量提升到10000辆以上,顺带着帮助特斯拉的股价攀升一波。如今,上海工厂贡献着特斯拉全球产量的一半,产品不但供应中国市场,也大量出口欧洲。

反观这两位后来者,Lucid目前更大问题是产品没有卖出去,而不是产能跟不上。

2022年年报数据显示,Lucid当年一共生产了7180辆电动汽车,交付4369辆,即便是作为高端电动汽车品牌,其销量仍然偏低。因此,在年报发布之后,Lucid也将2023年的预期产量从之前的最高14000辆调整为“10000辆以上”。

至于尚未正式开始交付的Fisker,在真正得到市场检验之前,“产能多少”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而说到市场的检验,中国消费者虽然还保留着对新势力的包容,但急剧“内卷”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却很难为这些“新势力”留下空间。

从品牌来看,一方面,这些洋品牌之前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几乎为零;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早已告别了“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盲目崇拜,“美国品牌”的身份也很难在消费者心智中激起多一分涟漪。

从市场来看,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逐步提升,细分市场的增速正面临着(依然很高的)平台期。对这两家纯电动汽车制造商来说尤为不巧的是,插电式混动车型正快速抢走纯电动车型的风头,甚至是市场份额。

所以,对这些“美国新势力”而言,中国市场并不会自带扭亏为盈的“魔法”,能否成为“特斯拉第二”,还要看自身实力够不够强,前期功课做得足不足,以及最重要的:有没有充分的诚意。

文/杨铮

编辑/周晶

相关阅读
深夜!突传大消息,暴跌超50%!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 2024-03-15
曾与特斯拉试比高的“美国造车新势力” 如今却要考虑生存问题
财联社 2024-03-05
“特斯拉杀手”Lucid:正在尝试进入中国市场
观察者网 2023-09-07
中东资本组团投资中国新势力:不差钱,更不只为了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7
又一家美国造车新势力计划来华,首个交付中心落户上海
第一财经 2023-06-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