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拉美观察丨俄乌冲突一周年 拉美在大变局面前坚守立场但面临挑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2-24 13:30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给全球带来广泛影响。拉美地区是美国眼中所谓的“后院”,也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产地和资源聚集地,不可避免地被拉进了俄乌冲突的博弈之中。

过去一年,拉美大部分国家保持了中立立场,不愿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队,这是该地区在俄乌冲突中保持的“不变”。同时,受到美西方制裁俄罗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拉美地区出现了化肥供应紧张、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发展前景不明等状况,一些国家则利用欧洲出现油气资源短缺的机会,恢复或增加向欧洲地区出口油气资源,则是拉美国家出现的新变化。

拉美大多数国家保持中立立场不变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拉美大多数国家保持了中立立场,呼吁用和平与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冲突。

2022年7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提出在南方共同市场领导人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但遭到峰会主办方巴拉圭的婉拒。2022年10月,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在墨西哥国会发表讲话时,呼吁墨西哥放弃中立立场,未获得正面回应。同一个月,泽连斯基受邀在美洲国家组织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呼吁美洲地区支持乌克兰。此次会议结束时部分国家发布了联合声明,对俄罗斯进行“指责”,但包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玻利维亚、洪都拉斯、多米尼加、萨尔瓦多等在内的拉美国家代表拒绝支持。

同样是在10月,欧盟-拉共体第三次外长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强调维护联合国宪章的重要性。这与欧洲国家“希望向俄罗斯施压”的预期相差甚远。

2023年1月,美国南方司令部司令劳拉·理查森和德国总理朔尔茨接连要求拥有俄制武器的多个拉美国家将武器提供给乌克兰。这一提议,遭到了拉美国家的集体反对。

△巴西总统卢拉(右)在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左)时称,不会为乌克兰提供武器

面对美西方的施压,拉美大部分国家不为所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智利等国家一再呼吁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解决冲突,拒绝了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玻利维亚、洪都拉斯等国家表示,拒绝成为俄乌代理人战争的一部分。古巴、尼加拉瓜和委内瑞拉则批评称,北约东扩和美国干涉是俄乌冲突产生的根源。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费尔南多·布兰科里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拉美国家在俄乌冲突中不选边站,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是基于国家的自身利益需要;第二,也是更深层的原因,是拉美国家有支持用多边主义机制来解决问题的外交传统。

俄乌冲突对拉美国家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

相比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之间紧密的经贸联系,拉美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经贸规模相对较小。根据俄罗斯圣彼得堡州立大学教授雅娜·莱克斯宇蒂娜的学术统计结果,2020年,俄罗斯与拉美国家的贸易总额为119亿美元,占拉美国家对外贸易总额的0.64%。然而,由于拉美主要农业大国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大量从俄罗斯进口化肥,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化肥出口受阻导致国际化肥价格上涨,加上拉美一些国家出现旱灾,这都给拉美地区的粮食生产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

作为相当依赖进口俄罗斯化肥的国家,巴西首当其冲。该国约85%的化肥需要进口,其中超过两成来自俄罗斯。虽然巴西的粮食产量在2022年没有出现减少,但化肥进口面临着“花更多的钱、拿更少的货”的窘境。2022年,巴西从俄罗斯进口的化肥为800万吨,相比2021年减少130万吨,同比下降14%。但在2022年,巴西进口俄罗斯化肥的总支出为78亿美元,比2021年增加37%。2022年,巴西化肥进口总支出为247.6亿美元,2021年为151.4亿美元,进口化肥的成本从2021年的364美元/吨上升到648美元/吨。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资,化肥价格上涨必然推动下游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这已经成为巴西过去一年通胀率高企的一大诱因。一段时间以来,巴西政府已多次与俄罗斯沟通,要求优先获得化肥供应,并在国内启动化肥国产化的计划。

在阿根廷,燃油和化肥价格上涨、严重旱灾等多重因素或造成该国大豆、小麦和玉米的大量减产。根据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今年2月14日发布的数据,2022-2023年度,阿根廷小麦产量预计为1240万吨,比上一年度减产44.6%;大豆产量预计为3800万吨,比上一年度减产12%;玉米产量预计为4450万吨,比上一年度减产14%。受此影响,阿根廷在2022-23年度的小麦、大豆和玉米的出口额比上一年度预计分别减少30亿美元、45亿美元和21.6亿美元。作为全球重要的大豆、玉米和小麦出口国,阿根廷出现的农业减产,不仅让本国经济受挫,也将对维护全球粮食供应稳定带来负面效应。

△化肥价格大幅上涨,许多秘鲁农民转而使用鸟粪用于种植业

化肥供应短缺同样对拉美重要农业大国秘鲁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造成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去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秘鲁是南美洲粮食供应最不安全的国家,超过一半的人口(约为1660万人)缺乏获得食物供应的稳定途径。报告指出,俄乌冲突所造成的“输入型通胀”导致了食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叠加该国过度依赖化肥进口以及新冠疫情影响,引起了秘鲁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报告还指出,秘鲁进口化肥的价格高达一年前的4倍,导致农民减少化肥使用量.这或将进一步影响未来数月的粮食生产,加剧粮食不安全的程度。

过去一年,秘鲁政府尝试增加化肥进口,但收效甚微。为此,当地推出一项替代方案——使用一种名为“Guano”的海鸟粪便来替代化肥。这种海鸟粪便从秘鲁沿海地区收集后,被运输到内陆地区,提供给当地农民。然而,秘鲁一年仅能收集到3至4万吨Guano,仅可满足该国5%至10%的化肥需求,这对该国240万中小规模的农户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冲突为拉美增加向欧洲出口油气创造机会? 短期内有难度

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欧洲采取多轮禁止进口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措施,加上“北溪”天然气管道遭到人为破坏,欧洲亟须寻求替代的进口源头。作为油气资源储量仅次于中东的拉美地区,也成为欧洲考虑增加进口的对象。过去一年,包括委内瑞拉、圭亚那、阿根廷等在内的拉美国家对于向欧洲提供油气资源表示出兴趣。但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美国制裁、油气行业投资周期长等因素,期待拉美为欧洲提供稳定的油气资源,短期内恐难以实现。

去年,拉美地区油气资源储备最丰富的委内瑞拉恢复了对欧洲市场有限的原油出口。在美国逐步放开雪佛龙公司恢复进口委石油的背景下,去年6月,美国政府允许意大利埃尼集团和西班牙莱普索尔公司以“用原油支付债务”的形式进口委原油,当月两家公司共计从委进口360万桶原油,这是两年来欧洲第一次进口委石油。去年11月,又有200万桶委原油出口到欧洲。

然而,由于美国要求欧洲石油公司不得在委追加新投资,不得将石油款直接支付给委政府,这迫使委内瑞拉政府不得不在今年1月做出“除非先付款,否则暂停出口石油”的决定。该决定导致今年1月底出现一度有28艘油轮在委港口排队等候转运原油的场景。目前,欧洲两家石油公司要求对在委合资公司的原油开采活动拥有更多控制权,而委内瑞拉政府则要求欧洲公司增加投资并提前支付油款,双方的博弈仍在继续。

比利时长期跟踪欧洲能源问题的研究专家弗雷德里克·巴尔丹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允许部分欧洲油气公司进口委石油,看上去很“关心”欧洲正在面临的“油荒”问题,但美国继续对委内瑞拉保留制裁,限制了该国中长期的石油增产潜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委内瑞拉对于缓解欧洲“油荒”作用有限,而欧洲对于进口美国石油的依赖反而越来越严重。巴尔丹指出,美国关心的是其自身的利益,在迫使欧洲关闭能源进口的俄罗斯选项之后,也并不愿意为欧洲提供委内瑞拉选项。

△委内瑞拉的原油出口港口

2022年,委内瑞拉邻国圭亚那的石油出口迎来迅猛发展势头,尤其是对欧洲市场的出口。2021年,圭亚那的石油出口量为11.69万桶/天,其中欧洲市场的份额为16%,即约1.87万桶/天。到2022年时,欧洲成为圭原油主要的出口市场,从当年1月到9月,圭亚那向欧洲出口的原油数量迅速增长至11万桶/天,占到了总出口量的49%。在美国埃克斯美孚、阿美拉达赫斯等公司的推动下,圭亚那有望进一步增加石油产量和对欧洲的出口量。分析指出,圭亚那经济正从为欧洲提供石油中受益,但相比起欧盟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所产生的数百万桶缺口,圭亚那的能力有限。

在天然气层面,阿根廷作为页岩气储量居世界第二的“死牛盆地”(Vaca Muerta)的所在地,同样受到了欧洲关注。去年10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阿根廷的天然气储备丰富,欧盟正与阿方敲定一项能源协议,以增强阿根廷天然气生产能力,并将阿根廷天然气输送到欧洲市场。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也多次表示,阿根廷愿意成为欧洲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商。

问题在于,阿根廷必须修建从“死牛盆地”地区到沿海的天然气管道,并在沿海修建天然气液化设施,以便将天然气转化为液态天然气(LNG)装船出口至欧洲。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美洲研究所能源与可持续项目副主任杰里米·马丁表示,如果5年前就开始着手出口LNG的业务,阿根廷将成为解决当前欧洲“短气”危机的选项之一,但短期内阿根廷恐难以建设好相关的基础设施。(总台记者 雷湘平)

编辑/马晓晴

相关阅读
2023年:大变局的四大维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4
2023年:大变局的四大维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4
国际锐评|老邻居们都说话了,英国还想装聋作哑不谈马岛?
央视新闻 2023-07-21
欧盟加强与拉美经贸联系,难在哪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7-18
阿根廷总统:拉美国家未考虑向乌克兰运送武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1-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