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就出去丢一个,很解气”“重卡车的轮胎可以刺伤吗”……有媒体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的铁蒺藜(三角钉)商品评论区看到,一些“买家”或在评论区分享商品使用经历或询问商品情况,原本用于安防等领域的这一商品被一些“买家”买来用于扎胎等不良用途。有的商家非但不制止,还隐晦地介绍这类商品“保密发货”“三角钉的优点是隐蔽性好,也就是会自动分开”。
商品宣传网页,是电商进行商品营销的主阵地,是电商平台审核监管的核心区域;商品评论区,应该是消费者购买使用的评价与反馈以及相关商品用途、价格、性能等方面发表的疑问。商品评论区是电商平台在商家、消费者之间架设的桥梁,对商家了解消费者需求、优化售后服务、改进商品生产和促进商品销售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你以为消费者在这里交流心得,其实有商家却在这里种草;你以为这里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有人却把这里当成无法无天的发泄地。据媒体报道,一些商品的评论区显然已成为不良信息汇集的“隐秘角落”。例如,弹弓、玩具复合弩的问答区,“能不能打鸟”“能打碎别人家玻璃吗”等类似提问裹挟其中;微型摄像头商家用“录像不闪光”“藏起来不会被发现”等字眼暗示偷拍用途。
这样的电商商品评论区,不仅异化、弱化甚至遮蔽了商品评价、交流的功能,还给网络空间治理带来挑战,成为违法信息传播的“隐秘角落”和“灰色地带”,不仅拉低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还不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消费环境。
电商商品评论区不是垃圾信息集散区,更不是审核监管盲区。对此,电商平台应承担起相应的审核责任,营造健康、文明、清朗、有序的评论区生态环境。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八条、第九条等规定,网络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网络平台应当建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机制,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跟帖评论审核、版面页面生态管理、实时巡查、应急处置和网络谣言、黑色产业链信息处置等制度。违反规定的,由网信部门依据职责进行约谈,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信息更新,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与此同时,对电商评论区及存在类似情况的其他网友评论区,有关方面要积极探索和完善审核、监管的成功经验与方案。相关部门要重视评论区的监管,明确治理措施,通报治理成果,形成常态治理局面。督促电商平台等依法履行评论审核监管义务,对履职不力的平台及责任人要追究责任。不妨使用AI进行数据筛选、过滤,禁止发布广告,屏蔽不良信息,记录违法信息发布ID,必要时严肃查处涉事责任人。
此外,要发挥广大网友的作用,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完善举报处理流程,推动网络社会群防共治。消费者自身要增强自律意识,恪守信息发布底线,远离并抵制不良信息,发现不良信息后向平台或有关部门投诉举报。供图/视觉中国
卞广春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