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锐于千载——清末民初的世局与士议》沈洁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世纪对于中国,是一个急速的世纪。几十年一百年时间,走完了西方数百年的历程,不到十年时间即推翻了几千年的帝制,正如孙中山所说,“百年锐于千载”。
《百年锐于千载——清末民初的世局与士议》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沈洁关于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与社会变迁的思考,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今年9月推出。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若干个案,从思想和文本这一内在理路分析辛亥前后的时代变化与读书人的心态变迁,以及这一变迁是如何深刻影响和塑造了百年间的中国历史。第二部分写民族精神与人格、国格,涉及族群、身份认同、政治行动的思想资源等问题。第三部分是串联起关于20世纪中国革命长线思考的几篇访谈,关注的重点在中国革命的都市性。三部分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展开——百年前的国人,在惶恐什么,又在希冀什么?
辛亥前后,是变革的时代,也是脱序的时代。以短短数月终结两千余年帝制,新旧人物、新旧观念、新旧制度,等等,都处于碰撞、冲突、融合、变动之中。中国现代转型起于外力威迫,一切都期望迅捷和彻底。而彻底,往往带来的就是不彻底;结果也往往会在迅捷的过程中变形。由此,晚清、民初的一系列矛盾其实都可以获得解释。看似翻覆、对峙,实则紧密关联,并且始末相继、相互缠结。因而在革命之后,共和未尽,破碎感仍在久久蔓延。贯穿本书始终的便是这种“大历史”背后的破碎感,也是作者极力想要触及的历史真实。
本书讲述种种,勾勒的是启蒙的批判性,人们关于是非曲直尚无确切的、标准的答案,人们尚有许多天真、想象力、憧憬,关于中国前途、关于什么是好制度好社会。争吵和天真都令人感到无穷的希望。而今日的中国人应该如何扬弃清末民初留下的历史遗产?打开这本书,探讨关于“中国”和“现代”不同的打开方式。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