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研近三年全国一卷,指导2019高考备考
高中政治老师 2019-03-24 18:18

一、经济生活

1、2016-2018年计算题的计算量在弱化,16、17年没有出现计算题。猛回头,在这点上是不是走了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明智的做法的是:明确经济学哪些考点会考计算题,适当引申一点和做点配对练习即可。

2、2016-2018年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交汇点上的核心主干知识和综合运用,比如价格、消费、汇率、企业经营、财政、市场和宏观调控等。

3、2016-2018年考察的核心主干知识有规律可循,连续考或隔1-2年考查一次,比如16、14、13、12、11、10年考企业经营;15、16、17年连续考价格中的互补品、15年考汇率、13年考汇率、2010年考汇率。

4、2016-2018年从设问方式来看,选择题倾向考原因类、意义类;主观题倾向考意义类和措施类;

5、2016-2018年从能力要求来看,选择题基本上离不开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也就是说与教材靠得比较近;而主观题答案只能见到教材上的一点影子,也就是说教材语言较少,主要来自材料语言,即从材料问题入手获得对应答案。

6、2016年、2017年全国卷选择题新出现广东卷的痕迹,12或14题价格曲线类、13题概念类、15题传导类,23题漫画类,18年备考当中需针对性训练或专题训练,以防全国卷再现。2018年选择题灵活度较大,难度中等偏上,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对考生的综合分析、提取和概括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每一年的选择题难度都会在对于必修1《经济生活》这一模块的考查上,如供需曲线图的分析这类题型几乎每年都会考,如全国I卷第14题和全国II卷第12题就考查了快递市场供需曲线的变动以及三种相关商品的需求变动曲线图,题目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这就提醒考生们在注重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对解读、提取、概括材料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7、2018年高考试题保持了最近几年的试题题型、试题结构、分数分配比例、试题难度和试题风格,既体现高考选拔要求,又兼顾中学教学实际。选择题回避了高难度试题,增加中低难度题。

8、2018年全国卷I高考政治试题延续了去年的整体题型,选择题题量保持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比例为4:3:2:3,降低了哲学模块的考查比例,增大了对文化生活模块的考查力度,彰显了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主观题题量及分值设立均未变化。主观题试题结构上和2017年一样,将原先题号38题一题两问更改为38、39两大题,使主观题总量由两题变为38、39和40三大题,这是这两年政治试卷的最大结构变化。这种变化便于命题人选材出题,也给考生增加了阅读量,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注重阅读和积累,勤于思考,打开视野。

9、(1)综合思维能力考察表现为,一是试题材料与知识结合的综合性强;二是知识覆盖与能力要求的综合性强。试题在情境设置、知识运用、问题设计有机结合上下功夫。避免单纯的知识考核,把知识的考核寓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之中。同时,还注重考查学生信息提取与加工、知识调动与运用、现象描述与解释、问题分析和探究以及论证等能力。如38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题目难度比较大。

(2)选择题灵活度较大,难度中等偏上,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对考生的综合分析、提取和概括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每一年的选择题难度都会在对于必修1《经济生活》这一模块的考查上,如供需曲线图的分析这类题型几乎每年都会考,如全国I卷第14题和全国II卷第12题就考查了快递市场供需曲线的变动以及三种相关商品的需求变动曲线图,题目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这就提醒考生们在注重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对解读、提取、概括材料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

备注:2018年的全国I卷政治试题适用地区有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试卷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的命题要求,试题遵循“考查核心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涵盖考试大纲中的大部分知识点。试题的情境、问题的设置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没有出现令考生焦虑的计算题,坐标图题难度有所下降。

二、政治生活

1、2016-2018年考点出现频率最高是第1单元“公民”和第2单元“政府”和(都是8年考7次)、其次是第3单元“国际社会"(8年考6次)

2、2010-2017年考点重复频率比较高,比如政府(7次考查当中,政府职能6次出现)、公民(6次考查当中,4次出现民主决策或民主管理)

3、2016-2018年从设问方式来看,选择题和主观题倾向于考查意义类,主观题倾向考原因类和措施类;

4、2016-2018年慢慢注重多个主体交叉综合考查,比如16题题干是居民自治问题,但D选项涉及“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效率”;17题题干讲的是全国人大常委的事情,但A国家主席、B全国人大常委、C人民法院、D中央人民政府,出现四个不同主体;18题题干讲的是培养少数民族双语法官问题,选A各级人民法院的主体。因此,在备考复习中,一方面注重“主体复习方法”(比如第1单元讲“公民”;第2单元讲“政府”;第3单元讲“人大、政党、民族”;第4单元讲“国际社会”);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主体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打破政治学教材各单元“主体”的僵化和分割状态。

5、2018年试题突出对考生核心素养的考察,比如对经济学部分的推理能力,政治学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法治思维能力,哲学的思辨能力,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文化生活的人文素养能力的考察。如39题,重点考查修宪是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侧重知识体系的考查,学生能熟悉教材体系,发散思维,答起来倒也不难。

三、文化生活

1、2016-2018年文化生活总共才考2个题,一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总分值14--16分之间滑动,因此在备考中不必花2个月时间在文化生活,从时间布局来看,文化生活模块最多一个月时间足够,而重点要把时间花在必修1经济模块和必修4哲学模块,至少一个模块2个月时间,共计4个月甚至5个月时间,理由有二:一是因为这个两个模块内容比较难和深,老师必须深挖和扩展;二是这两个模块在7年全国1卷中总分值在60分上下。

2、2016-2018年考点出现频率最高是第2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甚至还全部考第2单元(比如17、14、13、12年);其次是第1单元。

3、2016-2018年考点重复频率比较高,比如第2单元文化多样性(14、13、12年连续考);文化创新(16、14、11年考)。

4、2016-2018年从设问方式来看,选择题和主观题倾向考原因类、意义类。

5、根据当下学科核心素养逐渐落地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国家层面突出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文化自信和自觉和核心价值观践行内容,在备考复习中必须把这些内容突出出来并有意交叉考查、变换角度。

6、降低了哲学模块的考查比例,增大了对文化生活模块的考查力度,彰显了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

四、生活与哲学

1、2016-2018年对第1单元考查比较少,3年才考1次,而且还是选择题,备考中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可以少走这一弯路,有些问题在哲学专业领域已经淡化了,比如讨论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已经毫无意义,可省去,节约宝贵时间去复习第2、3、4单元。2010-2016年侧重考查第2、3、4单元,而且对有些考点反复考、重复考,比如意识、认识、联系、矛盾、历史观等。

2、2016-2018年必考认识论、辩证法,而且认识论部分大多数考查第6课第2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辩证法部分大多数考查第7课第1框“联系三个特点”。

3、2016-2018年考点重复出现概率较高,如唯物论(17、15、14、13、11年都是意识能动作用)、辩证法(17、14、13、12、11年考查矛盾观和辩证否定。

4、2016-2018年从设问方式来看:选择题倾向于原因类、推理类;主观题倾向于评析类和原因类。

5、2016-2018年无论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问题设计的指向性越来越来具体,也就是说倾向于知识限制性设问,比如16年20题“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21题“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22题“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39题Ⅰ问“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这就要求我们务必在哲学备考中一定要建构具体而有清晰的知识结构图或知识树,知识界限不能混淆或打架。

6、2018年试题关注时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基本上各题都是以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引入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核,需要考生通过感知试题情境来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素材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比如: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十九大、宪法修订、五大发展理念、乡村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40题以我国农村改革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不断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把握重大问题,考查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该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把握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中明确规定的重要目标。

7、2018年全国卷I高考政治试题延续了去年的整体题型,选择题题量保持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比例为4:3:2:3,降低了哲学模块的考查比例,增大了对文化生活模块的考查力度,彰显了优秀文化的引领作用。主观题题量及分值设立均未变化。主观题试题结构上和2017年一样,将原先题号38题一题两问更改为38、39两大题,使主观题总量由两题变为38、39和40三大题,这是这两年政治试卷的最大结构变化。这种变化便于命题人选材出题,也给考生增加了阅读量,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注重阅读和积累,勤于思考,打开视野。

8、开放性试题的分值和往年相比略有增加,每年政治非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必会有一问是开放类题型,往往以“提出建议”或“列举要点”等角度进行命题,历年来这一小题的分值为4分,但在今年全国I卷中非选择题第40题第3问就“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发扬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提三条建议”,仍然遵循开放性思路,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分值由过去的4分提升到了6分,可见对这类题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2019高考备考启示:

1、夯实基础是关键。紧紧围绕《考试大纲》,不仅要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关键知识点也必须掌握到位,并能围绕核心知识点适度延伸发散。政治试题的基础性主要指向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在试题中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和时政性的考查,突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核,特别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

2、能力提升要全面。要能跳出教材,学会常规的思维、阅读和表达习惯。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基本的应试方法、基本的思维、语言表达的层次性逻辑性也要加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灵活贯通知识的能力。

3、关注社会重大时政。时事引入是政治命题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在日常学习中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多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时政,特别是关于国家层面重大战略的话题,重点关注新时代下国家的新变化和新理念,要有一定深度的思考。

4、重视高考真题演练。高考真题是学生最可信的备考资料,通过演练、研究高考试题,特别是研究高考试题参考答案,可以把握命题思路,掌握表述方法,提炼关键信息点。

5、训练答题速度。文综三科300分,两个半小时,顺序是地政史。题量大,分值高,题目活,还需要答题中进行思维转换,一般的学生都会感觉考场上时间很紧。我们平时要加强限时训练,快中求对,选择题一般一分钟一个比较合适。

编辑/季飞

相关阅读
2024年北京中考:物理、道法、英语三科试题评价来了
北京考试中考 2024-06-26
2024年高考历史(北京卷)试题评析来了!
北京考试报 2024-06-10
2024年高考题“上新”!有啥不一样?
新华社 2024-06-10
2024年高考化学(北京卷)试题评析来了!
北京考试报 2024-06-10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2024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2024-06-08
2024年高考英语(北京卷)试题评析来了!
北京考试报 2024-06-08
2024年高考数学(北京卷)试题评析来了!
北京考试报 2024-06-08
2024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来了
中国教育报 2024-06-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