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218种空中“好邻居”出没市属公园,占北京野生鸟类四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0-25 08:44

北京秋高气爽,正是观鸟的最佳时节。在市属公园,鸳鸯、角䴙䴘等曾经的罕见鸟类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空中“好邻居”陪伴着市民游园休闲。记者今天从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截至目前,市属11家公园已记录栖息鸟类达218种,占北京野生鸟类四成。这说明市属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已得到显著提升。

《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近日发布,在北京地区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中,鸟类多达503种。而公园能为鸟类提供食物、水和隐蔽等基本生境要素,市民每日休闲必不可少的市属公园里,鸟类的情况又如何呢?市公园管理中心科技处处长宋利培告诉记者,从2020年开始,市公园管理中心立项科研课题“北京城市公园鸟类多样性调查”,在颐和园、天坛公园、玉渊潭公园、北京植物园和北京动物园等5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地点,调查北京市属城市公园鸟类多样性特征。

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监测,截至目前,在市属公园共记录到鸟类218种,占北京市有记录鸟类种数503种的43.2%,其中喜鹊、灰喜鹊、灰椋鸟、麻雀等品种较为普遍。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分别占鸟类种数的20.26%、26.17%、10.72%和42.85%;食虫鸟类112种,占鸟类种数的51.38%,食果鸟类46种,占比21.10%;国家I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鸟类30余种,为青头潜鸭、大天鹅、鸳鸯、角䴙䴘及鹰形目、隼形目和鸮形目鸟类。

“鸟类多样性是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鸟类出现在公园,说明公园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健康而且平衡。”宋利培说,为了保护这些空中“好邻居”,市属公园的工作人员做出不懈努力。鸳鸯曾经是北京地区的罕见“旅鸟”,上世纪80年代甚至没有繁殖记录。北京动物园鸳鸯保护项目组从2009年开始,连续10余年在北京地区野化放归人工育幼的鸳鸯,已经在北京地区建立稳定的鸳鸯繁殖种群,野外种群数量常年保持在500至600只左右。

如今,越来越多的鸟类在公园出没并繁殖繁衍,颐和园、天坛、北海、北京植物园、紫竹院等公园成为北京著名的观鸟地,这也与市属公园多年来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综合施策凸显公园的生态“绿肺”功能密不可分。宋利培说,市属公园通过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了历史园林植物文脉;广泛运用乡土花卉和地被植物,进一步完善公园生态系统,让园林景观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全国公园行业内率先开展园林植物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提高生物、物理防治比例,维护好生态的自然平衡。这些皇家园林和历史名园不仅承载着北京古都风貌的“金名片”,更为北京生物多样性发展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

文/记者 叶晓彦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好风景就在家门口!石景山众多高颜值公园连获国际大奖
石景山区投资促进中心 2021-10-31
“双奥公园”!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揭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10-27
这一天,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舞台属于孩子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0-26
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 霜叶红于二月花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0-25
石景山建“深夜食堂”餐饮街 推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2021-10-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