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聚焦金融街论坛 | 如何精准服务3亿新市民?金融街论坛上嘉宾支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23 09:47

优化金融服务,提升新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金融行业近两年的热议话题。在11月22日上午举办的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论坛上,来自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金融机构的众多嘉宾围绕如何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需要进一步提升新市民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成为新市民。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印发后,各地细化了具体落地措施,金融机构积极推出专属产品,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要看到金融服务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新市民群体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金融服务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

“新市民是个很大的群体,涉及行业广、归属管理部门多、信息分散。金融机构要深入新市民所处的行业、企业和人群,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城中村、走进这一群体,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在就业、创业、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和诉求。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沟通交流,争取政策支持。”肖远企说,要善于创造新市民金融需求。一些新市民对金融产品了解不多,甚至比较陌生。金融部门要多加宣传,增加供给,丰富品种,提供多样化选择。通过供给创造需求,为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林抚生表示,作为城市化进程中规模扩张最快的群体,新市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消费、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各类现实需求,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将为金融机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

据林抚生介绍,近年来北京市主动靠前服务,深化央地协同,及时出台一系列金融政策,解决新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下一步将针对重点人群精准施策,针对重点行业扶持纾困,针对重点地区先行先试,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开展金融援企稳岗、新市民保障护航、新市民金融服务、公共数据金融互联互通四大专项行动,建立适应新市民需求的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均等性和便利性,满足新市民群体金融服务需求。

发掘新市民金融需求   提供精准服务

增强新市民群体的融入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关键之一在于瞄准新市民群体的工作和生活难点,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提出,新市民群体的一些特征需要金融业高度关注。比如,新市民对于金融专业知识了解相对较少,社会保障参与度低,导致购买金融产品能力更弱,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小。这些使得金融行业要有针对性地提供这种精准的、普惠的金融服务。同时,新市民的融入过程也能够反哺和推动金融业的发展,新市民在消费、医疗、教育方面的需求可以为金融提供巨大的潜在的市场。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孙祁祥认为,相对“老市民”而言,新市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所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原因,这个群体的风险保障更为不足。她建议,保险公司应当在充分调研新市民群体风险特征和保险需求的基础上,努力为新市民群体提供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例如,针对新市民群体短期工、临时工较多,收入水平较低的特点,探索开发保障性强、投保简便、交费灵活的寿险和健康险产品。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毅认为,助力新市民融入城镇生活,需要金融、民政、教育、医疗等行业齐心协力,共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做好前瞻性统筹协调和规划。他建议,建立数据互联共享。新市民数量大,分布广,流动性强,需求多样,同时打破了地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集中整合新市民社保、医保、消费、住房、信贷这些方面的信息,绘制更为立体的数据画像,用于积累信用记录,实现信用增值,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坚实的数据基础。

数字技术有助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认为,数字金融为新市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获得那些希望得到贷款的群体的总体的信用指标的刻画,来降低小微授信门槛和风控成本,对接小微经营场景,精准化地获客。另外,数字技术可降低服务成本,贷款申请、审批、用款全流程可以线上化、自动化,降低了很多对金融服务有畏惧心理的人群的压力,可以非常便捷、轻松地获得金融服务。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毅认为,助力新市民融入城镇生活,需要金融、民政、教育、医疗等行业齐心协力,共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做好前瞻性统筹协调和规划。他建议,建立数据互联共享。新市民数量大,分布广,流动性强,需求多样,同时打破了地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集中整合新市民社保、医保、消费、住房、信贷这些方面的信息,绘制更为立体的数据画像,用于积累信用记录,实现信用增值,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的坚实的数据基础。

金融机构积极服务新市民

面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金融需求,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行动。

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表示,新市民具有数量大、成长性强,金融服务需求多的特征,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银行业开展第二曲线增长的重要方向。据他介绍,北京银行已经成立了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专班,打造新市民综合服务体系,助力新市民学有所教,创有所成,住有所居,老有所得,弱有所扶,老有所养,全面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

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提出,保险业以经营风险为主,对于改善新市民群体的金融状况,实现新市民对美好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人保财险聚焦新市民工作生活的难点、痛点,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强化新市民创业就业风险保障,优化新市民住房安居需求保障,完善新市民教育培训风险保障,健全新市民的健康养老保障。

北京农商银行党委书记付东升认为,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首要是推动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和便捷化。“北京的新市民人数多、分布广、需求差异大,在常住外来人口中有六成左右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和城六区以外。”他说,“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我们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上、在贴心暖心服务上,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在他看来,除了广覆盖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的均等化还要体现在服务门槛的无差别化和服务的包容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全国首份消费金融行业新市民调研报告发布:马上消费服务新市民有料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9
《金融伴我成长(新市民版)》正式发布 北京已推出近百种新市民专属金融产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7
专注新市民 立足新金融 “新市民”金融潮渐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6
兴业银行精准施策 助力新市民迈向新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0
监管、银保机构共议金融服务新市民:精准把握新市民需求 助力新市民融入城镇生活
财联社 2022-11-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