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去年全球接种超90亿剂 新冠疫苗企业2022年市场增长点在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4-13 11:11

在奥密克戎大流行之际,中外新冠疫苗上市企业陆续发布了2021年度业绩报告。

2021年是全球新冠疫苗商业化元年,从快速研发、获批到大规模应用,新冠疫苗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实现了商业化。在这场全球创新大作战中,传统疫苗巨头们整体表现不佳,而创新企业如BioNTech、Moderna以及中国科兴、康希诺生物等企业却后来居上,实现了超级逆袭。

去年11月,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介绍,我国目前有25个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个疫苗获得了我国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3个疫苗于近期在我国获批紧急使用,14个疫苗在境外获批开展Ⅲ期临床试验。而4月3日-4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二代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石药集团SYS6006新冠候选mRNA疫苗、康希诺生物新冠mRNA疫苗先后获批临床试验。

据西南证券医药指出,全球主要国家疫苗接种有序推进,而从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来看,海外目前已有15个新冠疫苗获批使用。另据WHO的数据显示,全球目前共有137个项目进入临床阶段(包括已上市品种),194个项目处于临床前阶段。

此外,据研究全球供应的科学分析公司Airfinit估测,2021年全球新冠疫苗产量超110亿剂。另据Our World in Data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7日,全球新冠疫苗接种总剂数为90.97亿剂。

目前,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疫情全球大流行趋势仍没有终结迹象。为了应对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毒株,全球大部分国家已启动了新冠加强免疫接种,更有国家批准了第四剂加强针紧急应用授权。从眼下全球疫情防控形势来看,2022年新冠疫苗市场在加强针时代会出现分化,高保护率新冠疫苗仍有强劲的市场需求。

跨国疫苗企业盈利成主旋律

在2021年,国外使用最多的主要是BioNTech/辉瑞、Moderna、牛津/阿斯利康、强生四款新冠疫苗。其中,BioNTech/辉瑞与Moderna主要是mRNA疫苗,阿斯利康和强生为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

也是得益于mRNA疫苗的布局,使得“宇宙药厂”辉瑞从两年前差点跌出营收前十于2021年重回前二位置。据辉瑞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公司实现营收813亿美元,同比增长95%。其中,疫苗业务贡献营收高达426.25亿美元,占总营收的52%。辉瑞预计2022年将从新冠业务获益540亿美元,提高了对新冠疫苗Comirnaty 2022年营收预期,约320亿美元。

相比之下,阿斯利康的疫苗业绩并不抢眼。阿斯利康推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Vaxzevria在日本和欧盟上市,全年供应了25亿剂,收入达到39.81亿美元。仅次于明星肺癌药物泰瑞沙,成为阿斯利康去年的第二畅销产品。阿斯利康公司预测2022年销售额将上升,但警告新冠肺炎产品的提振作用将下降,预计新冠肺炎产品的销售额将减少20%左右。阿斯利康新冠疫苗产品尚未获得美国批准。

强生在新冠疫苗上的销售表现也不如前几家可观,由于接种后的副作用、生产环节的疏忽、更改保质期导致强生新冠疫苗一直处在被“边缘化”的路上。2021年,强生全年实现总收入937.75亿美元,同比增长13.6%。新冠疫苗(Ad26.COV2.S)贡献了23.8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低于预计的25亿美元。对于2022年的业绩展望,强生提供了5.0%-6.0%的预期,2022年公司总收入有望达到959~969亿美元。公司乐观地认为2022年新冠病毒疫苗的销售额应有机会增长至30亿-35亿美元。

在疫苗的安全性上,强生疫苗相较于辉瑞和Moderna的mRNA疫苗被认为可能导致的副作用风险更大。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在被认为已完全接种疫苗的大约1.893亿美国人中,只有约8%接种的是强生疫苗。

与上述的老牌跨国药企相比,这两年凭借疫苗实现可观收益的当属疫苗新贵Moderna和BioNTech,这两家公司由于手握mRNA疫苗,从小众变得炙手可热,市值最高时超过千亿美元。

财报显示,2021年BioNTech营收为189.767亿欧元(210.034亿美元),上年同期为4.823亿欧元;净利润为102.925亿欧元(113.917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520万欧元。2021年,BioNTech向全球超过165个国家和地区交付了约26亿剂新冠疫苗COMIRNATY/BNT162b2。BioNTech方面表示,2022年交付的新冠疫苗签署订单增至24亿剂,预计2022年公司新冠疫苗将实现营收130-170亿欧元(144-188亿美元)。

Moderna也不甘示弱。根据财报,Moderna在2021年实现总收入约为185亿美元,而2020年的收入仅为8.03亿美元。其中,最为“吸金”的COVID-19疫苗Spikevax(mRNA-1273)收入为177亿美元。而在今年2月,Moderna方面表示,已经签署了价值近210亿美元的Spikevax预购协议,将在2022年销售Spikevax。与此同时,公司正在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谈判,争取在2022年和2023年获得更多疫苗订单。也是基于此,Moderna透露,2022年Spikevax收入将达到220亿美元。

无论是BioNTech还是Moderna,由于mRNA疫苗展现出的极为优异保护率,共同预示着mRNA疫苗技术在激活免疫系统上令人震惊的高效,也让布局mRNA市场成为当下疫苗企业的一大竞争方向。

国产疫苗企业整体表现出色

此次新冠疫苗全球创新大作战中,国产新冠疫苗企业表现出色,随着产品大规模应用接种,康希诺、智飞生物、科兴等企业业绩也实现了飞跃。

财报显示,康希诺2021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约43.00亿元,同比增长17174.82%;归母净利润为19.14亿元,上一年同期则为亏损3.97亿元,成功扭转连年亏损之势。在财报中,公司方面指出,疫苗市场上,中国收入12.43亿元,海外收入30.57亿元。对于业绩增长的原因,康希诺在年报中指出,主要系随着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获得境内外多个国家的附条件上市批准及紧急使用授权,该产品的商业化对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及相关各项利润指标产生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科兴中维也在加速布局亚非拉地区。据科兴中维方面消息,截至2022年1月29日,科兴中维的新冠疫苗克尔来福全球累计供应量超27亿剂,累计接种量超23亿剂,覆盖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52亿人口。

作为科兴中维的股东,中国生物制药也实现了业绩的高速增长。根据中生制药发布的2021年财报,公司营业收入268.6亿元,同比增长13.6%。净利润146.1亿元,同比增长427%,其中,比较耀眼的是,由于中国生物制药持股北京科兴中维15.03%股权,为公司带来136.3亿元的盈利。据此数据保守估计,科兴中维2021年实现疫苗收入超900亿元。

除了上述三家,国内布局新冠肺炎疫苗市场的企业还包括中国生物、康泰生物、智飞生物。不过,这三家企业尚未披露完整的财报信息,智飞生物及康泰生物目前仅披露了业绩预告。根据康泰生物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净利润盈利12亿元-14亿元,同比增长76.68%-106.13%。新冠疫苗贡献收入比例超过50%。智飞生物2021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6.37亿元,同比增长101.68%;营业利润119.86亿元,同比增长207.73%;利润总额为119.17亿元,同比增长209.22%。

而中国生物隶属国药集团旗下,根据国药集团2021年财报,集团实现营收464.69亿元,同比上升15.08%;净利润17.54亿元,同比上升26.86%。此外,根据公开信息,中国生物新冠疫苗已在全球117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获批注册上市或紧急使用,接种人群覆盖196个国别,已向国内外生产供应疫苗超27亿剂。如此也不难看出,新冠疫情给中国生物的疫苗销售带来了巨大利好。

此外,尽管由复星医药和BioNTech合作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尚未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但据复星医药2021年报披露,复必泰于2021年3月被纳入我国香港、澳门特区政府接种计划,2021年9月在我国台湾地区开展接种。截至2022年2月末,该款疫苗于港澳台地区已累计接种超2000万剂。

后续国产疫苗企业竞争点在哪?

当前全球抗疫形势依然严峻,虽然奥密克戎毒性大大降低,但业内认为奥密克戎不会是最后一个变异毒株。

由此,在抗疫下半场,免疫加强的问题将成为焦点。去年10月,国内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第三针接种。据国家卫健委疫苗研发专家组研究表明,序贯接种,即不同技术路线开发的疫苗“混打”,有助发挥1+1>2的作用,增加免疫反应,给身体多重屏障。香港大学近日发表的数据同样验证,序贯接种加强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防御更优。

中银证券研报显示,中国加强针接种率(截至3月21日约47.9%)目前已高于美国和日本,但距离德国(~57%)、英国(~56%)、法国(~53%)以及同在亚洲的新加坡(~68%)仍有差距。若以55%加强针接种率为目标,中国目前加强针市场剩余空间约为1.0亿剂;若以85%为目标,则空间约5.2亿剂。

奥密克戎变异株病毒的免疫逃逸严重,对于新冠疫苗加强接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介绍,通过实验室对疫苗免疫原性的分析,两剂灭活疫苗接种后,使用一种异种疫苗,其血清中和抗体水平、特异性CD4+(RBD多肽库刺激)活性均较三剂灭活疫苗者高。钟南山建议,建议使用异种疫苗作为序贯接种。

如此也可见,后续的市场竞争,各大疫苗企业将聚焦序贯接种市场占有率,而这对于尚未进入商业化的疫苗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天风证券在研报指出,加强针市场,各企业竞争将会加剧。多家布局mRNA新冠疫苗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在中国绝大多数民众已接种了两针灭活疫苗的当下,mRNA疫苗或是序贯接种的重要选择之一,而这也将成为mRNA企业商业化突破的一大主战场。

除此之外,疫苗价格也将成为后续企业间竞争的一大主要因素。据中国政府网4月3日消息,国家医保局反复沟通协调国内疫苗生产企业,首轮将灭活疫苗采购价格降到不超过90元/剂。后又多次与企业磋商,推动企业连续降价,先后降至40元/剂、20元/剂左右。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协调生产能力强、供应量大的疫苗生产企业免费提供疫苗6亿剂。近期,国家医保局已再次组织与企业谈判磋商,新的议定价格已降至更低水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Moderna CEO出席进博会,上海生产基地即将开工
​第一财经 2023-11-05
新冠流感组合mRNA疫苗早期数据积极,将开启一苗多用时代
​第一财经 2023-10-05
李莹:历经30年中国近视激光手术登上世界顶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9
上市还要等上近十年,mRNA癌症疫苗研发难在哪
第一财经 2022-10-17
蛋白疫苗副作用更少抗体更持久?厂商欲打破mRNA疫苗垄断
​第一财经 2022-08-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