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新知|网络书店的兴起:那些身边随时都有书的人,已经被亚马逊给夺走了
上海贝贝特 2022-11-17 09:00

我们会按照拿到的平面设计图来订购书籍。首先依照类别设计出摆放书籍的平面图,文艺类书区的话就分为日本文学、外国文学、诗歌、古典文学、文艺评论、日语学、随笔散文等。池袋店还把娱乐类、亚文化类也算进文艺类(不只有小说是“文艺类书籍”)。在关西的店铺里,还把西尾维新等作家的轻小说放在悬疑小说的旁边。然后我们要算出各个类别的总册数。

近几年,书店的IT 化也在飞速发展,店铺的销售业绩等数据会即刻显现在屏幕上。所以我们在订货的时候会考虑新店的规模、分析顾客群体,还会参考与新店类似的店铺以及池袋店的数据。最近统计学盛行,相关书籍卖得很好。我在一系列的订购操作中也发现,也许比起掌握书籍相关的知识,具备分析数据的能力更有利于做好下单工作吧。不过这只是偶尔会冒出的想法,我还是觉得如果只是盯着历史数据的话,创设不出有活力的书区。

之后我们要忙着检查货品、盘点入库商品,等等。同时还要召集开店团队。淳久堂会尽量从附近的店铺召集负责上架的主力员工,但这很难。因为每个店里的员工数量都很吃紧,重新排时间表很麻烦。不过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最终还是要去新店做上架的工作。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我觉得上架工作是最开心的。或者说如果没有这个环节的话,我也许会后悔入了这一行。我们会站在书架前抖擞一下精神:“来吧,想想这次怎么设计。”不过“精神抖擞”只在一瞬间,因为紧接着会有很多现实问题扑面而来——“那本新书还没到货”“平放的书本数量不够”“活动上要摆的书籍来不及下单”等,忙得不可开交。

开店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即使放在实现了IT 化的今天,也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且从开店前开始就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店后也不轻松,要随时关注备货情况,还要对员工进行再教育,等等。

“从名古屋店、仙台LOFT 店开始,慢慢扩展到新宿、盛冈、新潟、秋田、藤泽,”小海细数道——

“责任越来越重,札幌(2008年)算是第一个难关吧。那个时候有的出版社实行了订单数字化,有的出版社还没实行。经销商也还不成熟。就连淳久堂自身也不像现在,能用一台电脑就完成大部分的订购工作。不过这些只要积累经验就能慢慢做好。更难的是员工的教育。一开始我会拼命教他们作为一名淳久堂的员工应该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

“但是……”小海继续说道。

她不说我也很清楚。淳久堂开店的目标是成为当地最好的书店。每次当地人跟我们说“听说这里要开一家大书店呀,很期待哦”的时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不过这也说明当地人都没有在大书店工作的经历。不仅如此,想招募在小书店工作过的员工也不那么容易。据小海说,当地有很多做过护理等福利相关工作的人才。书店讲的是团队合作,所以单靠几个从别的分店调来的淳久堂员工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当时我就想着要从销售的基本开始教,而且要说得浅显易懂。池袋店是尽量不平放书籍,而尽可能地把更多书籍放上书架。这是淳久堂长年建立起来的一种风格。但是在地方书店,必须把畅销书的整个封面展示给顾客。开店时不举行特别活动,而是从展示当地作家的作品呀、当地的风土历史之类的内容开始。在东京的话,如果做一些别处没见过的事情,反而会引发话题。但在地方,如果不做些大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吸引不了顾客。不过好几次开新店我都发现,不管在哪里一定会有专家,或者说是有学问的人。我想想,应该是在仙台,这种顾客最多(比关西更西的店铺由其他人负责)。有时候会想:嗯?这种外国文学会卖得好吗?而且还是全套的、就连在池袋店也卖得不好的高价书籍。大概专业类书籍会显现出更大的差别吧。可是本以为会卖得好就又进了一点货,结果却没什么人买了。”

我觉得书店是靠顾客培养起来的。或者应该说书店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创设出符合顾客喜好的书区。因此培养书店和书店店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和当地的学校、大学进行交流合作,就像多年以前,LIBRO 的今泉正光在前桥店的时候,与群马大学的老师们唇枪舌战那样。

“不过在几年前,我能很快了解到爱书的顾客的反馈,但最近顾客的反馈好像有些迟钝。大概是喜欢看书的人开始在亚马逊上买书了吧,尤其是新书。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吧。淳久堂不可能进到所有的新书,要是爱好读书的顾客一直等的新书发售了,他们肯定会蜂拥赶来,但没有货的话就白跑一趟了。可是如果书店里的新书卖不出去的话,就会很萧条。虽然有一些‘书店通’会说,淳久堂卖卖长销书就好了呀,但实际在书店里工作就会感觉到,新书会给书店带来生气。虽然和其他大型书店相比,淳久堂的新书比率确实低很多,但即便如此……

“不过对书籍不了解的人反而不太会使用亚马逊。所以为了迎合这些顾客,架子上的书也渐渐变得标准化了。虽然出版社的业务员说我们没了淳久堂的风格,但我们得存活下去。”

我们珍视的“专家和有学问之人”,就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身边随时都有书的人,已经被新兴网络书店亚马逊给夺走了。但从顾客的角度来说,现在真是个便利的时代。虽然我们这些书店店员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

另外,亚马逊用户里有很多都是出版业相关人士。他们一边对我们说“书店要消失了,好难过啊”,一边却又抱怨“书店里不能马上买到想要的书”,转头就去亚马逊下单。这样的亚马逊“铁粉”充斥在“出版业”里,如果按职业来分的话,大概是使用亚马逊比率最高的吧。

但我觉得,亚马逊虽然能让顾客立即买到“需要的书”,服务质量无可挑剔,但这种“高效率的购买方式”一旦融入日常生活,就会让人失去选书失败的乐趣,书籍的选择方式会变得贫瘠单调。有很多人会说,不不,不买无用的东西才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但我认为“文化”就存在于无用和无理的边界。也许这没什么道理可循。

当然亚马逊不是唯一的线上书店,但大家都知道它的销量远远凌驾于其他网店之上。我之所以把亚马逊当作靶子来攻击,说实话是因为排名第一的、售卖“承载着日本的支柱——日语的载体”的是一家美国企业,这让我们有很强的危机感。大概很多用户会认为,亚马逊就是家卖货的小店,不属于制造业,所以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还是韩国,对书籍本身并没有影响。但真的是这样吗?载体和内容完全没有关联吗?谁又能断言,不断发展壮大的美国企业亚马逊不会成为日本出版业的强力竞争者呢?还是日本的书店有要创立一个比亚马逊更大的线上书店的动向吗?也许亚马逊会害怕这招吧,但资金从哪里来?

亚马逊这家企业付出了努力,在日本获得了成功。我承认我把它当成攻击的对象只不过是在泄愤。

每次聊到这个话题,我都会想起中村文孝。我曾经问中村:“亚马逊针对学生开放九折优惠的资金源应该是在日本不必缴纳的税金、通过其他商品赚取的盈余等,但公平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督违法折扣的政府机关)为什么会视而不见?我觉得这违反了转售制度。”中村回答我说:“亚马逊只是冰山一角,日本就是美国的附属国。”当然这是(半认真的)揶揄,但每次想起他说的话都会觉得很遗憾。顺带一提,我在LIBRO 的时候曾策划过“特价书展”,还和公平交易委员会争论过一番。

2015年的修正法似乎规定亚马逊从日本顾客那里征收的消费税须付给日本政府。之所以写“似乎”,是因为亚马逊对于消费税的问题还只字未提。

亚马逊明明是美国的一家私营企业,为什么日本政府要对其唯命是从?也许有人会认为是法律规定的,没办法,但我一直坚信对“言论、出版”应该特别对待,因为这是关乎“语言”这一国家根基的问题。

我想举法国为例,那里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大力拥护实体书店。出版业界刊物《新文化》(2014年4月3日)报道,同年1月9日通过了《反亚马逊法》,禁止网络书店“免配送费”;并要求缴纳“自2012年起未缴纳的消费税及罚金”,支付手续正在推进。

法国的消费税一般是19.6%,书籍是5.5%(报纸、杂志是2.1%)。日本出版界等到消费税达到10% 的时候提出“出版物不课税”的方案如何?顶多(包含亚马逊的营业额在内)也就是1.6亿(2016年,1.47亿)日元的产业,我觉得对税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我甚至觉得书籍可以申请成为“即将灭亡的文化遗产”。

2000年底亚马逊进入日本的时候,作为书店店员的我自然感觉到了威胁(实际的威胁超乎想象),但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爱书人,我也觉得买书的方法增加了,等退休后也可以用用亚马逊。

换句话说,我觉得对于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走下坡路的出版业来说,亚马逊也许是救世主。我经常听到读者说,附近没有书店,就算有书店也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书,等等。如果点击一下鼠标就能买到想要的书的话,出版物整体的销量一定会增长。就算美国企业处于领先地位,但日本很善于模仿和赶超。虽然这种商业模式在日本扎根会对书店造成冲击,但如果对读者有益的话也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出版业整体能正向发展。

然而,美国综合商社亚马逊的销售额急速上升,主要出版物销售利润率很低的日本网络书店却看不到起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出版物整体的销售额依然不断下滑。亚马逊的销售额如今占整体的10% 以上(分母数值每年都在减少,所以占有率不断提高),不,有些类别的书,特别是专业类书籍等,经常会出现亚马逊一家的销量超过了所有实体书店销量的情况(专业

类书籍出版社的业务员们都这么说)。亚马逊已发展成为日本第一的书店,并且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但日本出版物的销售额(2013年,1.6823万亿日元)与亚马逊刚进入日本的2000年(2.5124万亿日元)相比,大约下滑到67%(出版科学研究所)。

另外,书店的数量也几乎同比减少(同年度比较,从2145家店铺减少到1424家,只剩66%)。亚马逊哪里是什么救世主,实际上是改变了“书籍的购买法”,扼住了出版物销量的喉咙吧?(亚马逊,如果觉得我是在找碴儿的话,请提出反对意见。)

当然,导致销售额持续下滑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日本的文化产业结构以及消费行为的变化吧。“书”这种耗费时间的东西已经不流行了。虽然我一直坚信,书可以用于消遣娱乐,也可以用于积累知识,但现在很多人只把它当作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

不不,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日本人把书籍看作是很重要的东西,问题出在购买方法上。

我顽固地认为,网络提供了一种“高效的书籍购买法”,却如一记重拳,让读者失去了买书时的“故事”。我仍相信,买书、读书时的情形会成为人们大脑中的记忆点。

哎,就算我这样像个傻子般地呼吁,终究还是改变不了现状。因为现代人不需要“微不足道的故事”,而且还不见得是“愉快的故事”。

每天早上我拿着淳久堂的线上订货单从书架上取书的时候,都会感觉作为一名书店店员的自我认同感在一点点消失。

“手上拎着一大堆东西很酷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流行不带东西啰,田口前辈。大家都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购物上,所以能高效购物的网络才会流行起来。”小海说道。我总以为书籍和其他东西不一样,但事实上却受到了一样的待遇。

来源:上海贝贝特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旧书新知 延庆首家旧书特色书店上线
北京延庆官方发布 2024-01-13
生活|生存惟艰的书店经营者,都在做怎样的挣扎和努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7
新知|从业半世纪书店人的观察日记,揭秘书店运营幕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1-17
回龙观|又见书店,人来人“网”
北青社区报回龙观版 2022-11-15
西南首家茑屋书店亮相成都 好书店不只拼颜值
封面新闻 2022-10-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