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疫情带来新现象:小手拉大手,家长的“朋友圈”因孩子而扩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7-26 09:37

小手拉大手,沟通你我他。在邻里关系、团队关系等成人社交关系圈中,小朋友现在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因为孩子们的结识,社区邻里打破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之间的壁垒,邻居们也成为了好朋友;因为孩子们共同选择了一项爱好,家长在陪伴中也加深了彼此了解,成为朋友的同时,社交关系圈也在一层层拓展……孩子,就这样成了社交关系中强大的黏合剂和助推剂。

平衡车队的孩子们穿着队服游玩

邻里:一起带娃消融了陌生感

小区里野餐、邻居家聚餐、大人小孩一起打水仗,这样的场面,经常出现在市民李女士家的小区里,四五家邻居会不时聚在一起“策划活动主题”。疫情之前,他们还是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疫情之后,却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友。

怎么做到的?其实一切都源于孩子。

李女士回忆,从2020年疫情初期开始,社区里一些大人们居家办公,孩子们停课在家,有了更多时间下楼到小区院里玩耍。每天一上完网课,孩子们就从“千家万户”跑出来,陪伴他们的也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变成了爸爸妈妈。

孩子们很自然地因为兴趣爱好分成了不同的玩乐小组。喜欢玩枪的,就凑在一起上演一场场真人枪战;偏爱挖土的,就人手一把小铲子,在小区绿地里“寻宝”;爱漂亮的小女孩们,拎着自己的首饰盒过家家,一起打扮手中的玩偶……

日复一日,孩子们渐渐形成了几个小团体,每天约好时间集体下楼玩耍,陪伴在旁的父母们这才发现,原来打过无数次照面的陌生邻居,成了孩子们的新玩伴,纷纷发出“原来是你啊”这样的感叹。

“说来挺有意思,家长们彼此之间这种‘朦胧’的印象,在孩子的帮助下‘破冰’了。”李女士说。

渐渐的,孩子们不满足于每天只在小区里玩,他们会相约去彼此家中做客,于是,每个家庭开始轮流“坐庄”,开启了家庭聚会模式。每次聚在一起,各家都会端上自家的拿手小菜,组成一桌美味佳肴。

越玩儿越熟悉,越聊越深入,家长们也有了很多新发现。“比如都喜欢同一部电影、同一首音乐、同一款美食,聊得愈发投机。”李女士说,有时候想想,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从邻居变成朋友,还有个特别实在的“好处”,就是谁家父母临时有事儿了,就把孩子送到另一家帮忙照顾一会儿,“吃个饭睡个觉的,也是常有的事儿,因为很熟悉了,孩子们也特别愿意。”李女士说,后来家长们都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把孩子们放在一起,似乎更好养,他们有了玩伴,大人们也就此解放了双手。

“别说孩子了,大人在一起经常也会玩疯了。”李女士说,他们会定期在小区里玩水枪大战,大人小孩齐上阵,玩得全身湿透都不亦乐乎,恨不得大人比孩子玩得还尽兴,“我们有邻居感叹,加起来都快好几百岁的父母们了,嗨起来还这么疯狂,真是个‘疯狂的小区’!”

李女士跟邻居们的故事,她也经常跟身边的朋友分享,每每说起,她都特别感慨,“住楼房能有关系这么好的邻居,真是太难得了。”如今,疫情还没有彻底远去,但邻里关系却变得更加和谐、紧密。

团队:因孩子的兴趣 家长结成同盟

“只要是我们车队组织活动,那真是一呼百应,说走就走,大家都特积极!”5岁女孩心妹的妈妈带领孩子参与幼儿平衡车这项运动已经有两三年了,孩子不仅在俱乐部学习,还加入了车队,车队的小伙伴之间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连带家长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平衡车队的孩子们庆贺比赛胜出

说来也有意思,心妹妈妈说,孩子们在俱乐部一起骑车,家长们都在一旁陪伴,没啥事就聊天呗!这聊着聊着,大伙儿就越来越熟了,一星期骑个四五回,就得见四五回,不熟都难!

孩子和家长互相都越玩越熟,骑完车了又顺便一起吃个饭,还建了个“吃喝玩乐”的微信小群,已经发展到了40多人。“经常谁家在群里提议去哪儿玩,大家都积极响应,排除万难参加活动,队伍越来越壮大。”心妹妈说,有一次车队小伙伴们一起去野生动物园玩,小朋友都统一穿着队服,骑着平衡车,声势浩大,在公园里回头率特别高。“平时出去活动,大家都会带着车和队服,感觉特有集体团队感觉,也非常有仪式感。”

一起比赛、一起聚餐、一起郊游,车队的孩子们之间因为一辆小小的平衡车结识,家长们也因为孩子们选择的一项共同爱好而相识相知,彼此成了亲密的队友兼伙伴。“赶上小长假,我们就在郊区租个院子,大人孩子一起疯,特别欢乐。”每出去活动一次,孩子们和家长们之间的感情,也更进了一步。

平衡车队的孩子们穿着队服游玩

是队友,也是对手。别看孩子们平时闹得欢,当站上平衡车比赛的赛场时,还会互相“较劲”,认真比拼。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无论比赛早晚,大伙儿都在现场给孩子们加油,“都得等到所有人比完了,再一起聚会小小总结一下。”心妹妈说。

赶上有队里的小朋友过生日,家长们都会准备好蛋糕,一起庆祝,“孩子们唱生日歌,一起吹蜡烛、送祝福,画面真是非常美好。”刘小姐说,其实孩子们都很简单,只要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就很开心,家长们越来越熟悉了,也有了聊不完的话题。

车队里今年有一批6岁的孩子要上小学了,家长们的想法也非常有创意,让孩子们都穿上队服,一起去照毕业照,“差不多有10个孩子一起,特别有仪式感,好几个家长看了都泪目了。”心妹妈认为,人和人之间就是用时间堆砌起来的感情,在一起久了,自然更熟悉也更亲密。

除了骑车,孩子们还有别的兴趣爱好,比如钢琴、足球、篮球等,又会因为这样的兴趣爱好形成各个不同的小圈子。“我女儿弹钢琴,几个弹钢琴的孩子隔一段时间就会一起‘琴聚’,各自弹奏表演一段,切磋琴艺,以琴会友。”心妹妈说,随着孩子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家长们也新增了很多不同的社交圈子,无形中就增加了很多好朋友,社交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了。

观点:孩子带动家庭参与社区治理

小手拉大手,用孩子来“撬动”整个家庭,这也是不少街道和社区在社区治理时常用的方法。

通州区玉桥街道党群办副主任楚萌告诉记者,街道在基层社区治理中,一直在优化居民参与治理的方式。结合玉桥街道的优势,一是辖区内学校资源丰富,二是社区内青少年人数较多,所以街道也特别注重发挥少年儿童的黏合剂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小手的活动,激发青少年和青少年家庭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树立青少年对家园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垃圾分类之初,通州区玉桥街道有些人比较抵触或者分类不到位,遇到垃圾分类志愿者劝说,还会偶尔发生口角。这时候,“小手”的作用就在无形中发挥出来了。楚萌说,当时正好学校、社区各方都在组织垃圾分类的相关宣传教育,学校也要求孩子向家长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做法。辖区的青少年拍摄了垃圾分类小视频,为大人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这些孩子还争相报名参与垃圾分类桶前值守,普及分类常识,对于不规范分类行为及时引导,看到孩子们这么热心,家长们也不好意思懈怠了,大家都主动报名一起参与桶前值守行动。”

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落实垃圾分类,原来不熟悉垃圾分类的父母或者老人,垃圾分类意识也逐步提升了,垃圾分类做得越来越好。

街道还精心策划了很多适宜青少年参加的活动,从增强趣味性、多样性、服务性的角度出发,增强青少年的志愿服务精神,帮助青少年更好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提升了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增加社区治理的活力。楚萌告诉记者,今年雷锋月组织开展的“我为社区做的21件小事儿”打卡行动,包括社区环境维护、志愿服务正能量宣传、邻里和谐建设三方面,引导青少年在日常细小生活中培育传承雷锋精神。

另外,在疫情防控中,引导孩子们在学习战“疫”典型事迹的同时,梳理战“疫”笔记,然后做成手绘文明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相约参与活动,这样既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也增长了见闻,活动也变得格外有意义。”楚萌说。

在朝阳区朝阳门外街道,也会经常组织一些青少年和幼儿活动,比如疫情防控打卡、清扫垃圾、监管宠物粪便等,都鼓励孩子带动大人一起来参与社区治理。

记者发现,抓住“小手”的力量,已越来越多成为街道和社区在管理方法上的共识,孩子们成为了很好的帮手,让许多社区问题“迎刃而解”。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小手拉大手 东城区东花市北里东区社区开展小小志愿者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7
“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理念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6
“小手拉大手”将垃圾分类融入家庭 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7
大兴丨小手拉大手 文明向前走 携手“童”行 争当垃圾分类小能手
北青社区报大兴版组 2024-01-19
“小手拉大手”社区垃圾分类投放齐参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