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内涵式发展和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治理,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走进北京中轴线南延的大红门,昔日喧嚣拥挤的服装批发市场已变身文化、科技聚集区,国家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等多个国家级文博设施陆续落子,这里将逐步建成首都文化客厅。
聚焦疏解非首都功能,十年来,北京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超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约1000个,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加速构建。目前,北京已形成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信息服务业和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六成。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杨秀玲:我们以新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实施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双控,走出了一条在减量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经济总量连续跨过了两个万亿级的台阶。
城市建设为了人民。北京市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约9000公顷,拆除1000多公里护栏,让杂乱无序的管线箱体入地。现在,5000多条背街小巷面貌焕然一新,全龄友好公园越来越多,市民出门就能见绿。
北京市西城区居民 曹文书:家门口这一块,一抬脚到小公园里边了,孩子有生活娱乐的地方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立马就上来了。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张岩:在街巷环境治理中强化完善便民服务和公共配套设施,因地制宜织补早餐、菜场、维修等便民服务网点,满足市民宜居环境的需求。
北京市还立足智慧城市建设,让科技手段便利市民生活。海淀区开展的“双智”城市智慧交通验证试点项目,就通过3D建模和视频算法,为交通信号灯装上了“眼睛”和“大脑”,用AI来控制红绿灯亮灯时间和时长。
北京市海淀区数据局局长 刘杰:根据交通道路的实时状况、车流量和车辆排队的长度,自动调节红绿灯,极大缓解了交通的压力,也提升了市民通行的体验。
近年来,“京通”“一网通办”等平台推动了惠民、惠企政策一码办事;“智慧医疗”实现全市250家医疗机构间互认206项医学检验项目、400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3.0阶段任务扩区至600平方公里。目前,北京城市运行效率大幅提升,切实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全市一盘棋,市民共享城市治理新成果。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