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里,艾草香混合着电针仪的微鸣。针灸架上的猫,水疗机里的狗,都是她用心“对话”的生命。
给不会说话的动物看病,李一涵“望闻问切”:看精神和毛发状态,舌色和舌苔的情况;听呼吸、闻气味;向主人询问动物的吃喝拉撒和病史情况;摸大腿根股动脉“把脉”。最后结合天气、年龄、体质,找出病因。
“给‘毛孩子’治病,要看它本身的个体情况,要站在‘毛孩子’的角度去关心它,而不是光听家长说想给‘毛孩子’做什么治疗。”李一涵这样说。她既对“毛孩子”负责,也努力缓解着家长的焦虑。这是她的坚持。
李一涵是新一代中兽医。她用传统的中医手法和现代康复设备,给动物治病。
对于关节疼、神经损伤或术后康复的动物,她用针灸、艾灸进行理疗,也用激光、冲击波、水疗等配合康复。遇到胃肠不适、慢性咳嗽、年老体衰的,就用温和中药调理,配合针灸。目标是让动物少受罪,活得更舒服更有质量。
医院的工作每天都很忙,患病的小动物一个接一个,诊室很少空闲。遇到住院动物状态不佳,她必定亲自查看;对于线上咨询的家长,她总会抽空快速回复“别慌,按商量好的观察”,并及时给出建议。她和许多“毛孩子”及家长都建立了深厚情谊,家长们信任她。
她对动物很温柔。给怕打针的小猫针灸,她轻声安抚;治疗后,常拿出零食奖励“小勇士”,鼓励它们和主人:“真棒!今天很勇敢!”治疗结束后,她常陪主人走到门口,叮嘱“注意保暖!”“饭后半小时喂药!”一天结束,送走最后一位,她扶着腰,靠在门框边歇口气。
李一涵温柔、耐心,不吝鼓励与叮嘱,她希望能在动物无法言说的痛苦与主人的爱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她努力让每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感受到被读懂、被呵护的温暖,活得更轻松、更有尊严。
李一涵半蹲着迎接当日最后一位“患者”。
诊疗室内,李一涵站在针灸台上的狗旁,正认真查看狗狗的针灸治疗状况。
李一涵为患病的小动物针灸。
李一涵整理“毛孩子”治疗完的设备。
针灸架上的小动物们。
李一涵在中兽医实操培训上为学员授课。
正在进行艾灸治疗的动物。
李一涵为患病的小动物把脉。
利用红外线光给动物进行治疗。
狗狗在水疗机里做复健。
正在进行康复镭射理疗的动物。
正在进行冲击波治疗的动物。
李一涵为患病的小动物打水针(针灸的水针治疗)。
李一涵为患病的小动物配制中药。
治疗后,李一涵那吃零食奖励她口中的“小勇士”。
诊室内李一涵和其他医护人员忙碌的日常工作。
治疗间歇,李一涵扶腰靠在门边歇口气。
李一涵跟护士交代工作。
治疗结束后,李大夫把“毛孩子”和它的家长送到诊室门口。
中兽医李一涵午休时刻,简单拉面配凉菜,短暂休息为下午工作续航。
李一涵办公桌一角,“别慌”书法作品古朴醒目,提醒自己也希望传递给“毛孩子”家长。
诊室外墙面上的照片墙。
回到家后,李一涵喜欢在厨房里安静地做饭。她说假如不做医生 ,自己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厨师。
李一涵喜欢画画,家中墙上挂着她自己的作品。
李一涵收养的一只流浪猫“李白”。
结束日间工作,李一涵回到家中通过网络授课继续传递专业知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郝羿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郝羿
编辑/杨小嘉 刘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