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外科主治医师 麻昊宁跨界人生的平衡之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7 07:37

2025年的暑期悄然落幕,八九月的拉萨正值“日光之城”最美的时节,阳光充足、气候宜人,中日友好医院脊柱外科主治医师麻昊宁此时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支边工作。从北京的三甲医院诊室到拉萨的高原病房,他的身份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而脱下白大褂,他还有另一个被不少人熟知的标签:盘尼西林乐队成员。在拉萨支边的间隙,麻昊宁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自己横跨医疗与音乐两界的别样人生,也分享了他平衡职场与生活,为热爱而坚守的真切心得,为当下略显焦虑的年轻群体提供了一份“平衡生活”的参考样本。

手术中的麻昊宁

医者初心不变 为患者解决病痛

今年暑期,麻昊宁跟随中日友好医院支边团队,前往位于拉萨的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展开医疗救助工作。

虽然要面对高原反应,但相较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紧凑的工作节奏,拉萨的工作让他有了些许“自由时间”。“机会很难得,休息时会去体验当地生活。”他眼中的拉萨,是“和自然融合得很不错”的城市——没有密集的高楼遮挡视线,任意一个角度都能望见布达拉宫,周围的山清晰可见;再叠加深厚的历史底蕴,“既圣洁又有文化感”。但即便有闲暇,他的核心仍围绕“医生”身份:在拉萨的病房里,他依旧专注于脊柱外科的诊疗工作,用专业能力为当地患者解决病痛,“作为支边医生,初心就是把患者的病看好,这一点在哪儿都一样”。

麻昊宁与同事在一起

热爱终将落地 白大褂与手风琴的双重奏

麻昊宁的“双重人生”,起点都与“父母期许”有关,但最终都长成了“自己的热爱”。

选择医生职业,源于家庭的“医疗基因”。“我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从事医疗相关工作,但都不是临床医生,所以把‘成为临床医生’的愿望寄托在我身上,建议我学医。”这份来自父母的期许,成了他走上医学道路的缘起。从医学院到医院,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他在脊柱外科领域深耕多年,将“治病救人”变成了刻在骨子里的职业信念。

与音乐的结缘,源自母亲的遗憾。“我母亲小时候想学手风琴,但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没学成,就希望我能学。”从5岁起,麻昊宁开始学习手风琴,每天放学回家都要抽一个小时练琴,寒暑假为了考级,也会放弃游乐时间去练琴。

患者送来锦旗

学生时代,麻昊宁的音乐热情有了第一个“舞台”——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东城区少年宫手风琴乐团成员,麻昊宁与乐团的老师和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当时乐团的几个同学到现在都有联系,关系也非常好,可以说是情同手足。”这段经历,也在无形之中为他后来的乐队生涯埋下伏笔。

初中毕业,麻昊宁已经考到了全国手风琴演奏9级,当年这个级别在手风琴领域算最高等级了。除了顺利考级,麻昊宁还获得了不少音乐领域奖项。在选择投身医学事业之前,麻昊宁其实也想过报考音乐学院,做一名专业音乐人。在音乐领域取得的成绩,让他在高考前获得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一级艺术类特长生的身份,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学医,高考以612分的成绩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麻昊宁坦言,虽偏爱音乐,但对学医也从未有过抵触。在他心中,医生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这份“技术活”正契合他务实的性子。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吉他,还在校内组建了一支乐队,但到大三就解散了。2010年,麻昊宁加入了“浪乐队”演奏手风琴。2015年年底,“浪乐队”活动暂时停滞。后来一次偶然的相遇,盘尼西林的主唱张哲轩邀请他加入乐队,演奏手风琴和键盘,此时麻昊宁作为医生的职业生涯刚刚起步,也是从这时开始,他与盘尼西林乐队真正绑定。

在支边医院门前留影

迎来高光时刻 “医生乐手”演出毫无压力

起初,乐队成员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和生活,大家或上学,或上班。“排练在下班之后,演出在周末节假日,所以还是很好平衡的。”很长一段时间,麻昊宁在医生和乐手的身份间自由切换,周末偶尔还去外地演出,周一上午则准时出现在中日友好医院的骨科门诊室中。

2019年是他乐队生涯的“高光时刻”——随盘尼西林参加《乐队的夏天》,乐队走红后又站上工人体育馆的舞台,完成摇滚乐队“里程碑式”的巡演。而在这段最集中参与乐队成长的日子里,麻昊宁和其他成员走上更大的舞台表演,心态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对于乐队第一次登上综艺舞台,他的解读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盘尼西林当时已经有实力去面对综艺的考验,至少在音乐表演上是没有问题的。”无论在综艺舞台上还是完成大型巡演,都不曾让麻昊宁感觉到太大的压力,或者说这种压力,比起他以另一个身份站在手术台前要小得多。

“因为这种压力是有容错率的。举个夸张点的例子,就算我表演时出错了,因为我的错误乐队这一轮被淘汰了,那也只是综艺的有输有赢而已。但如果你在医疗过程中有失误的话,那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你会面对同行和家属的质疑,这个压力肯定比玩乐队大。”

玩乐队对于麻昊宁来说,是工作之余轻松的享受,这也是他能够坚持“双重身份”的原因。“我从来不觉得表演和玩乐队压力大,可能其他人面对观众弹琴会紧张,但对于我来说,表演是娱乐大家的一件事,我很放松。”

麻昊宁演奏手风琴 摄影/赵月

创作游刃有余 把热爱变成可见的样子

高光的加持,让麻昊宁收获了更多粉丝,他也第一次感受到了所谓“流量”带来的变化,但并未因此改变他对“医生”身份的认知:“流量和医疗水平无关,不会因为粉丝多就变厉害。相反,知名度高了,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言行和业务都要跟上,不能滥用流量。”麻昊宁说,他不太喜欢“网红大夫”这个称呼,但希望更多“有技术、守职业道德”的人被看见,期待通过他的努力,让“网红”这个词变得更加中性,成为真正的褒义词。

高光之后,他也很快回归正轨。“2020年开始,乐队需要更多专门投入创作和排练的时间,我参与的越来越少了,现在可能一两个月演一次,大多数时候还是在医疗岗位上。”在他看来,“平衡”的核心是分清主次:工作是“根本技能”,音乐是“生活的调味剂”。这种认知,也让他看清了“职场人组乐队”与“学生时代玩音乐”的本质区别:“学生时代会有憧憬,想过能不能靠音乐吃饭,还会有一些稚嫩的、天马行空的想法,因为学生时代和工作后在生活上面对的选择不一样。工作后才明白,稳定的工作是基础,乐队是稳定生活里‘出彩的经历’。”

他也坦言,乐队从“业余”走向“专业”,离不开核心成员的取舍——“主唱小乐先辞掉了自己擅长的体育类媒体工作,全身心投入乐队的创作和运行中,后来其他核心成员也跟进,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上面,才慢慢进步。”而他本人平常在乐队创作中并不负责主要工作,通常是主唱给出旋律,他完成自己的部分,通过排练再去完善。但医生的身份也让他在音乐创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医生这个职业给我的经历,会让我在音乐里有不一样的情感表达——见过更多生死和人情,以及从事医疗工作对性格的打磨塑造和情感经历相较于常人会更加丰富些,对音乐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这份“清醒”,也让他的双重身份得到了身边人的认可。“同事、领导、患者和家属,跟我主动聊起时都很支持,说喜欢这种‘双面生活’。”

在他看来,这种正向反馈,本质是大家对“热爱生活”的共鸣:“大家都喜欢认真经营生活的人,我只是刚好把‘热爱’变成了可见的样子。”

麻昊宁参加央视综艺《开门大吉》

兼顾工作与爱好 自律才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作为“既做好本职工作又守住爱好”的成功实践者,麻昊宁常被问起“如何平衡”,他的答案是“务实”与“自律”。而保持精力的秘诀,麻昊宁归结为职业习惯与自律,“医生这个职业督促我早睡不熬夜,作息规律;另外就是多锻炼,体能好了,精力自然足。该休息时好好休息,自律才能创造更多可能性。”

自称为“高精力人群”的麻昊宁,也关注到了当下年轻人热议度很高的两个词:躺平与内卷。他说:“我不相信有人会完全躺平,有危机时总会努力,关键是‘有规划’。设立短期目标,该卷的时候卷,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劳逸结合,别内耗。”

前段时间,麻昊宁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迎来了一次“爆红”,三天涨粉4.6万,但对于“自媒体”,这位跨界博主也有自己的思考:“我觉得做一个自媒体账号这件事以后可能会成为现代人的必备技能,大家都从网上获取信息,所以就要求我们更健康地、更好地运用自媒体这个传播工具。我在短视频里会潜移默化放一些手术效果,但从不‘吹牛’,只是平铺直叙地记录工作日常——患者刷到觉得有用,自然会来,没必要像推销一样灌输。”

麻昊宁与乐队成员

在麻昊宁的自媒体留言区,一些年轻人向他请教职场生存法则,自认有点讨好型人格的麻大夫,给出了务实的建议:“在工作上遇到需要去协调的事情时,我的建议是把这个事情的条条框框先搞清楚,如果你发现它根本不在你能协调的范围内,那就及时向领导汇报。所谓的职场生存,可能就是尽量把自己作为一个协调的角色而不是作为一个针锋相对或去评判决定的角色。这是一个很大的议题,可能每个人对于每件事情的做法都不一样,它的结果也有可能不一样,我认为初入职场的话还是尽量小心谨慎,多多交流,无论什么情况下,真诚的交流永远是最重要的。”

他强调原则的重要性:“人可以是个好人,但不能傻。该坚持原则的时候坚持原则,但坚持原则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种,哪种方法对自己的损害最小,我觉得这个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真诚还是第一位,第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时候如何做好协调,这是需要我们在职场中慢慢去成长的。”

谈及未来,麻昊宁的规划清晰而坚定:医学上,“想做临床手术上医术高超的好大夫,至少成为和平里地区有名的骨科大夫”;音乐上,“无论以什么形式存在——玩乐队、自己创作,还是参加医院文艺活动,都不会缺少,它是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无论是“白大褂”还是“手风琴”,本质都是麻昊宁“认真生活”的方式。年轻人不用急着找到平衡,先做好当下的事,再慢慢守住热爱,日子总会越来越清晰。

供图/受访者(除署名外)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寿鹏寰
编辑/刘忠禹

相关阅读
第五届台湖爵士音乐“五一”启幕 200余位爵士乐音乐家联袂登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04
“全明星”阵容为2024上海夏季音乐节开幕 传递中国音乐力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2
笛箫演奏家王华上演专场音乐会 近20年老搭档龚琳娜主动请缨担任演出嘉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5
2024上海夏季音乐节将于7月开幕 中外艺术家轮番登台展现多元音乐风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1
一段似有若无的“曾经”,几缕异乡与故乡的惆怅
曹雪盟 2024-01-08
英国夫妻档出演《Once曾经》: 戏里有缘人,戏外真情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0
“祖国,我为你歌唱”国庆音乐会上演 饱含深情歌唱祖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1
中国选手王笙扬获CMA世界手风琴锦标赛第三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