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小便门”天价赔偿案暴露家庭教育三块短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4 17:34

9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法院对海底捞"小便门"名誉权及财产损害赔偿案作出一审判决。这场源于两名17岁顾客在海底捞门店包间实施不当行为及视频传播事件的法律纷争,最终以220万元的天价赔偿画上了沉重的句号。

今年2月24日凌晨,唐某与吴某在海底捞包间用餐后,竟先后站上餐桌向火锅内小便并相互拍摄视频。三天后,这段视频被上传至朋友圈并迅速引爆网络。海底捞方面不得不采取销毁餐具、全店消毒等极端补救措施,并对事发时段4109单客户进行全额退款和10倍补偿。法院最终认定,两名未成年人共同故意实施侵权行为,需承担赔礼道歉责任,其父母因未尽监护职责,被判赔偿餐具损耗及消毒费13万元、经营及商誉损失200万元、维权支出7万元,共计220万元。

这起案件首先暴露出当代家庭教育中最基础的规则意识培养严重缺位。17岁已是具备完全刑事责任年龄认知能力的阶段,但涉事少年对“向食物小便”这一行为的违法性认知仅停留在“知道不能做”的表层,却缺乏对“为何不能做”的深层理解。这种认知断裂折射出家庭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当父母更关注分数而非品德,当家教对话中他人权益长期缺席,孩子对规则的敬畏感就会悄然流失。

同样值得警惕的是群体环境中滋生的“责任分散效应”:两名少年清楚单独行为可能受罚,却在互相拍摄时形成“法不责众”的错觉。这种心理机制本应在家庭教育早期就被识别和矫正,但现实中许多父母将孩子的越界行为简单归为“调皮”,错过了规则教育的关键窗口期。220万元的赔偿金,不过是为这种教育缺失买单的冰山一角。

其次,这起案件折射出数字时代家庭教育中数字素养培育的严重滞后。涉事少年能熟练使用手机拍摄视频,却对网络传播的破坏力缺乏基本判断;深谙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规律,却对公序良俗毫无敬畏。这种技术能力与社会认知的割裂,正是数字原住民面临的普遍困境。

在算法推荐主导的注意力经济时代,青少年将现实行为转化为网络表演已成新常态,但一些家庭的教育仍停留在“禁止玩手机”的简单管控层面。当父母将电子产品视为“电子保姆”,当网络行为规范成为家庭教育中的真空地带,孩子们只能通过试错来建立数字世界的规则认知。这起案件中,少年们显然未能预见其恶作剧会演变为全网热议的网络暴力事件,这种认知偏差正是数字素养教育缺失的直接恶果。200万元的商誉损失赔偿,本质上是对家庭教育未能及时适应数字文明转型的严厉惩罚。

最后,这起案件撕开了监护责任落实的形式化面纱。虽然《民法典》明确规定监护人需为未成年人侵权行为担责,但现实中许多父母仍固守“孩子还小”的保护主义叙事。涉事父母在庭审中的辩解,暴露出监护责任的认知误区:他们将监护权简单等同于物质保障,却忽视了行为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的核心职责。当家庭既未培养孩子的规则敬畏感,又未能构建有效的行为约束机制,最终使得未成年人在突破底线时缺乏必要的制衡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两名少年在实施不当行为时,父母显然未能及时察觉并制止,这种监护缺位使得违法行为得以持续升级。法院判决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不仅是对受害企业的补偿,更是对监护责任的强化——它明确宣告监护权不是免责特权,而是需要切实履行的法律义务。

220万元的判赔,捍卫了企业经营权利,也向社会敲响了警钟:教育的缺失终将由社会偿还。当更多家庭能从这天价赔偿中读懂监护责任的重量,我们才能期待下一代在敬畏规则中成长,而非在突破底线后付出惨痛代价。这不仅是两个家庭的教训,更是对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深刻拷问——在培养“人”而非“分数”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多远要走?

文/叶祠路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一种说法|“小便门”天价赔偿案暴露家庭教育短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5
海底捞“小便门”相关纠纷案一审宣判:涉案者父母赔偿220万元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5-09-12
各级法院进一步落实家庭教育指导法定职责 促“甩手”家长依法带娃
法治日报 2024-09-05
​河南辉县法院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
法治日报 2024-04-14
北青快评|家庭教育从领结婚证开始也是“治未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7
家长懈怠家庭教育 法院责令“补课”
西安晚报 2023-09-04
家庭教育有法可依更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南方日报 2023-03-13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 父母进入“依法带娃”时代
工人日报 2022-06-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