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京东养车的“震虎价”构成商业诋毁和虚假宣传,责令赔偿途虎养车500万元,并在多个平台连续刊登声明以消除影响。
2025年9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将这起案件列为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之一。
这场拉锯近两年的商战官司,以途虎的全面胜诉落幕。这不仅是一起企业间的纠纷,更是汽车后市场一次具有标志性的法律事件。正如澎湃新闻评论称:“震虎价”被纳入最高法的反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中,宣示类似的诋毁竞争对手的行为会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也是给当下网络营销提了一个醒:营销玩梗别过界。
从“震虎价”到终审判决如果没有2023年的那场营销战,“震虎价”或许只是京东养车一次常规促销。但因为选在途虎上市之际,又叠加老虎符号,这场活动很快被外界认为“直指途虎”。
根据法院判决书披露的细节,当时的宣传内容包含大量暗示性元素,比如虎爪被压、拟人化老虎被掀翻在地,配文则是“震虎价不虎人”“震虎价不虎弄”等。在港股上市当天,京东高管更在朋友圈喊出“所有震虎价商品都要比友商低5%”,友商的指代对象呼之欲出。
途虎方面很快做出反应。2023年10月,途虎母公司阑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函,要求京东删除相关内容。协商无果后,2024年1月,途虎养车正式起诉京东养车不正当竞争,诉求包括停止侵权、赔偿500万元、刊登声明等。
一审法院在2024年判定途虎胜诉,认定“震虎价”具有明确针对性,构成商业诋毁与虚假宣传。判决结果要求京东养车立即停止相关行为,并支付赔偿。京东方面不服,提起上诉。
二审期间,京东的主要辩解是“震虎价”只是行业普遍存在的“拦路虎”比喻,与途虎无关;微信文章中“震虎价”链接的解释是微信官方设置,京东无法控制;价格承诺是通过“买贵双倍赔”等机制兑现的,不构成虚假宣传。但法院最终没有采纳这些理由。
判决明确指出,在汽车养护行业,“虎”符号高度对应途虎品牌,公众不会产生其他联想。宣传画面中的内容带有明显贬损意味,容易使消费者误解;而比友商低5%的承诺与实际页面价格不符,构成误导。
最终,法院维持原判:京东养车必须赔偿500万元,并在包括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京东养车APP在内的平台连续10日发布声明,以消除对途虎的不良影响。这场长达近两年的官司,以途虎的胜利收官。
途虎赢得的不只是官司这起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选入2025年反不正当竞争八大典型案例,其意义已超越企业间纠纷。
对途虎而言,这是一次品牌的正名,也是一次市场位置的稳固。判决书特别提到,途虎的“虎”字和商标在公众心智中已形成高度对应关系,这等于司法层面对途虎品牌资产的认可。
对一家刚刚在港股完成上市的企业来说,这样的判决不仅消除了潜在的不良影响,还反向强化了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对其“正道竞争”的信任。
案件期间,途虎的用户和营收并未下滑,反而保持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途虎注册用户已超过1.15亿,年营收突破130亿元。这表明即使面对竞争攻击,其行业龙头位置仍然稳固。对途虎而言,胜诉不仅是经济赔偿,更是一次行业地位和市场信心的确认。
这起案件也再次说明,价格战不是万能武器。途虎的优势在于全国性的线下网络、标准化服务与长期用户沉淀,这些壁垒并非短期促销所能替代。未来竞争更应回到服务质量、数字化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这些长期价值上。
相比之下,京东养车虽然带着电商巨头的流量打法,但在缺乏行业深耕和长期投入的情况下,反而因为“震虎价”事件成为反面教材。
对京东养车来说,败诉的代价不仅是500万元赔偿和连续10日声明,更是战略上的被动。企查查数据显示,三家京东养车关联公司因未完全履行判决而被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0元。这意味着其发布的公开声明可能未经法院审核,很难真正消除影响。
回顾整个事件,从途虎上市、京东推出“震虎价”,到两年诉讼再到终审落幕,这起案例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竞争必须在规则之内。未来的汽车后市场竞争,还会更加激烈。价格战、服务战、渠道战层出不穷,但边界已经更清晰,不诋毁,不误导,才能在长跑中赢得真正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