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借AI传递温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2 07:05

北京广播电视台用AI生成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宣传片《雨燕》剧照。北京广播电视台供图

当雷锋同志的泛黄历史照片,通过AI技术修复,他的笑容更加亲切、温暖;当首都博物馆里沉睡已久的金代铜坐龙与唐代蛇像,在北京电视台春晚舞台上苏醒,它们聊起“生肖换班”的话题;当讲着地道方言的虚拟主播,提醒你明日添衣——这些北京广播电视台为观众呈现的AI时代新图景告诉我们,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一把能解锁创意、触达人心的“魔法钥匙”。

2024年3月,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15家单位成立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目标是:“每个频道和新媒体大号,至少要有一档节目融入AI元素。”这颗石子投下,激起的涟漪如今已成浪潮。

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宣传片《雨燕》中,AI通过拟人化建模,让一只雨燕从电影胶片的光影中振翅而出,翩然飞翔在北京的古今地标,向世界传递着东方美学与电影艺术的交融。“AI智绘坊”团队凭借《最美京秋》《京津冀花海》等一系列作品,将AI美学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形象“网红制造机”。与此同时,一支由“时间小妮”“成成”“波波龙”组成的数字主播军团,已经实现7×24小时全天候播报,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也构建起全新的内容生产范式。

如果说这些是看得见的“面子”,那AI对全流程的智能化再造,则是深藏不露的“里子”。在北京广播电视台,一个由虚拟记者、行业专家与制片人构成的“选题智能体编辑部”已悄然运转。过去,制作一条1分钟新闻短视频,需要编导和剪辑两人协作半天时间。如今,AI系统自动抓取热点、生成文案、匹配素材,10分钟就能出片。AI这位不知疲倦的全能助手承担了大量基础工作,让记者们从烦琐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聚焦故事背后的人情与温度。

报道社区养老议题时,“机器跑数据+人挖情感”的模式优势尽显:AI先快速梳理海量数据与政策信息,记者去深入采访有血有肉的故事。这种人机协作的智慧,还在更多领域开花结果:在法治节目中,AI如同经验丰富的案件分析师,从浩如烟海的卷宗里筛选出最有价值的线索;在康养栏目里,AI化身“典籍翻译官”,能将《黄帝内经》的古奥智慧转化为“大妈都能听懂”的养生科普。

最终,技术的落脚点是每一位观众。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官方客户端,AI变成一名“私人内容管家”,会根据用户的喜好定制资讯:年轻人能收到《养生堂》的“熬夜急救指南”,长辈们则会看到“三高饮食禁忌”的贴心提醒。

从最初提升效率的工具,到深度融入业务的创新引擎,再到如今连接用户与内容的生态枢纽,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实践证明:AI最动人的力量,不在于取代人,而在于成就人。

芮浩 北京广播电视台技术管理部主任)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雨燕万里归途寄暖春,上万公里雨燕家书抵京!
北京广播电视台 2025-02-07
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上线,9部AIGC电影短片在京首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8
如何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青春故事?北京市青联组织召开新闻出版与新媒体工作者座谈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感受声音的力量!广播节目论坛探讨广播高质量发展之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4
推动首都媒企协作 北汽集团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开启全面战略合作时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8
北京广播电视台人工智能融媒创新实验室揭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6
广电总局优秀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评选,《新闻联播》宝晓峰成“十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2
北京广播电视台“上新”2023年服贸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