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一些在京知名高校迎来校外人员培训参观的高峰时段,然而,与名校并不相干的个别经营者却利用消费者对“顶尖教育资源”的向往,打着名校旗号组织开展“总裁班”“研修班”“训练营”等培训活动并收取高额费用,发放无效的“结业证书”,先前宣传的“名校教授”授课、“对接央企资源”等承诺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8月29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通报,近日,该局查办了一起典型“总裁班傍名校”违法案件。
“清大”冒充清华 傍名校被罚10万元
今年7月,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在日常检查中发现,一家名称中含有“清大”的教育科技公司,通过多种手段包装自己,营造具有清华大学背景、关联密切的假象,面向社会开办“高端总裁研修班”,收取高额费用。经向清华大学核实,该教育科技公司与清华大学之间无任何从属及关联关系,既无EMBA学位授予资格,也未获清华授权开展培训、研学活动及发放证书,清华更未指派教授、学生等参与授课或提供培训、经营场地。
最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认定这家公司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社会组织名称及引人误认为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依法对其处以10万元罚款。
瞄准消费者心理 这五套“傍名校”套路要小心
为帮助消费者规避风险,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梳理出此类公司常用的五大招生宣传套路,提示消费者在选择参加培训等活动时,一定要擦亮双眼,警惕培训机构“碰瓷”名校行为。
套路一:开办“高端”培训项目。利用部分消费者存在“学历/经历崇拜”“能力提升速成”心态以及“圈子文化”等社交需求,开设收费昂贵的“XX总裁班”等“高端”培训项目,宣称由名校教授或在校高考状元授课,明确限定报名条件,使培训项目看起来更像是“精英人士的聚会”“高端人才的摇篮”,引诱消费者报名参加。
套路二:傍“名校”背景。在公司名称、微信公众号、培训班名称中故意加入“清大”等与名校相关的简称,在活动通知或宣传材料中多次提及名校名称或使用名校的英文名称,“培训方向”也指向学校的学科专长,如“高级工商管理”“建筑业”等,使不明就里的消费者确信该公司具有名校背景,要参加的培训活动就是与名校合作举办。
套路三:营造“文化积淀”。将公司注册经营地址设置在名校周边的科技园区、将名校“校训”引用到公司简介中,将自己“包装”成为具有名校“文化积淀”的教育培训企业,向消费者暗示公司的实力及背景“毋庸置疑”。
套路四:场所“巧妙”关联。通过组织学员在名校校区周边培训学习、在名校校园内标志性建筑前合影、在培训班合影中标注名校名称等方式,让消费者联想到其与名校的关系,打消了质疑公司背景、资质的顾虑。
套路五:颁发“有分量”的结业证书。学员按照要求参加完培训后,会被隆重授予印有“清大”等字样、看似被名校认可的“EMBA课程结业证书”,使学员对该公司提供的就是名校的教育培训服务“深信不疑”。
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培训活动,消费者可通过其官方网站“继续教育”版块查询由学校组织开展的培训项目信息并进行报名。个人入校可通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下的“参观清华”“参观北大”菜单进行实名预约;团队参观可通过清华大学官方网站“校园参观”版块(或“清华大学校园参观预约系统”)、北京大学官方网站“访客”版块进行预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