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饮用水水源保护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在回答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时表示,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问题,近年来持续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
目前,全国已累计划定2.4万个乡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全国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立标率达到94.6%,长江经济带定界立标基本完成。截至2024年底,全国96%的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及输水干线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东线工程水质连续多年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
蒋火华介绍,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与各地、各有关部门一道,持续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
在“打基础”方面,不断完善水源管理制度,夯实保护基础。
生态环境部相继出台水源保护区划分、标志设置、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点、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政策文件,构建了从划定到评估全生命周期的保护监管体系。近期正在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标准》,将深入研究论证,通过出台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标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精准、科学、依法保护饮用水源的现实需求。
在“补短板”方面,坚持城乡全覆盖,解决突出难题。
“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责任。”蒋火华介绍,在城市,积极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系统协同推进“划、立、治、测、防、管”(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边界标志设立、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整治、水源地水质监测、水源地风险防控、保护区管理制度建设)六大任务,切实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在农村,将乡镇级集中式水源保护区划定、立标和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作为工作着力点,定期调度督促,强化指导帮扶,推动各地加快补齐农村水源保护短板。
在“防风险”方面,紧盯特殊敏感时期,做好风险防范。
蒋火华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暴雨、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饮用水安全带来新的风险挑战。生态环境部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出台汛期饮用水环境监管工作通知、重点湖库突发大面积水华和水生态失衡问题“一湖一策”工作方案,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隐患排查,健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持续推动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落地,切实守牢群众饮水安全底线。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城乡水源共治,筑牢风险防范屏障,切实守护好千家万户的‘水缸’安全。”蒋火华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