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抗日烽火里的密云英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8 11:15

密云是北京的东大门,被誉为“京师锁钥”。其历史悠久,从燕落寨雪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陶器等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此地已有人类聚居。唐虞时期,密云地区属幽陵。周初,密云地区属蓟国。燕并蓟后,密云属燕国。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设置渔阳郡,是密云地区最早的行政建置。明清以前,密云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名称多与“密云山”“檀州”相关,随朝代更迭变化。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在长城内外的土地上,无数中华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男女老少齐动员,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白乙化与邓玉芬就是无数这样英雄的代表,他们以英勇无畏的精神、不朽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奋进。

“小白龙”令日伪军听了魂飞魄散

1933年5月长城抗战失败,密云地区被划入“非武装区”,属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8月,日本侵略军完全占领密云,12月归属伪河北省冀东道。1938年2月,毛泽东同志作出“建立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抗战时期,我党领导抗日军民建立了以密云为中心的丰(宁)滦(平)密(云)、承(德)兴(隆)密(云)等抗日根据地,极大地打击了伪满洲国和伪华北政府的统治,成为我党从冀东到平西、一直到延安的交通走廊,后来也成为我军进军东北的前进基地。

在云蒙山深处,一座朴素的墓园静默伫立,墓碑上镌刻着“白乙化烈士之墓”。1941年2月4日,雪花纷飞,白乙化在山顶指挥密云马营战斗时,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战士们含泪将他安葬于此。那一年,他年仅30岁。

这位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小白龙”,出生于辽阳石场峪村。他本名白乙化,名字里藏着辽地山水赋予的刚毅与高远。白乙化自幼天资聪慧,18岁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求学期间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大量进步书刊,像海绵一样汲取着新思想,也目睹了破碎山河的沉痛现实。在民族救亡的洪流中,他深深懂得,国家危亡之际,知识分子的使命绝不仅在于书斋。他找到了更正确的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九一八”的炮火撕裂东北之后,白乙化毅然返回烽火连天的辽西,组织起一支名为“平东洋”的抗日义勇军。他在家乡土地上亲手点燃第一簇抵抗的火焰。当“七七事变”的枪声最终震碎了华北最后的平静,白乙化再度挺身而出,建立“抗日民族先锋队”。1939年春,这支队伍奉命编入萧克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开进平西抗日根据地。年底,白乙化所率领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白乙化任团长。

密云这片曾是古战场的土地,此时成了抗日根据地的前沿。白乙化率部历经大小百余次战斗,将许多地区从日伪军手中夺回,巩固了根据地。他白天深入敌后,晚上在油灯下研究战术。当地老乡记得,这个操着东北口音的司令员总爱蹲在门槛上,边啃窝头边说:“咱们密云的山,比长白山的还险,正好打鬼子。”他根据燕山地形创造出“梯次游击战术”,故布疑阵,牵着敌人在山里转了几天,再突然发起强攻,在冯家峪、白马关等地连打胜仗。

白乙化率部在平北屡次重创日伪军,威震敌胆,人们亲切地称他“小白龙”,这个名字在烽烟里传扬,令日伪军听了魂飞魄散,成为敌人心头一根无法拔除的尖刺。白乙化的枪法被公认全团第一,投弹是他的另一绝活,十团战士形容团长投的手榴弹像炮弹,又远又准。白乙化牺牲后,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发表了《告全军同志书》,颂扬了他的战绩。

英雄母亲先后送六位亲人上战场

与白乙化的戎马生涯不同,邓玉芬的战场在灶台与村口。1891年她出生在密云水泉峪村,嫁到邻村张家坟村任家,和丈夫任宗武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地过活。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地处长城外的张家坟村被日寇侵占,当地百姓从此坠入水深火热之中。邓玉芬目睹日军随意出入百姓家,烧杀抢掠,这个没走出过大山的农妇,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国破家亡。

1940年4月,八路军进入密云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邓玉芬听战士们说“打鬼子,让老百姓过安稳日子”,就像见到亲人,越听心里越豁亮。她当晚就和丈夫商量:“抗日可是咱自己的事,别人家出钱出枪,咱不能眼瞅着,把儿子叫回来打鬼子去吧。”7月,大儿永全、二儿永水就参加了游击队。9月,三儿永兴也揣着母亲烙的玉米饼参加了白河游击队。从此,邓玉芬的心就和八路军、游击队紧紧连在了一起。1941年,在抗日斗争最艰难的时刻,她又把在外扛活的四儿永合、五儿永安找了回来,参加村里的自卫军模范队,坚持“无人区”斗争。

邓玉芬在家也积极投入抗日斗争,白天给八路军送情报、缝棉衣,晚上带着小儿子开荒种地,让丈夫腾出身为八路军运军粮、背子弹、跑交通。她的家是战士和伤病员经常的住所,她为伤病员烧水做饭,喂汤喂饭,待他们像亲人。她还专门养了几只老母鸡,下了蛋一个也不舍得给儿子吃,全用来补养伤病员。那时,由于缺医少药、少粮,战士们一旦受伤,就意味着忍受巨大伤痛折磨后还很可能会失去生命。但十团指战员和游击队员人人都知道,只要到了邓妈妈家,就有了生的希望。

1941年冬,日军发动万人大“扫荡”,邓玉芬躲进深山坚持斗争,有时窝棚一个月连续被烧七八次。次年春,邓玉芬一家决定重返“无人区”,丈夫带着农具先回山里安摊儿。没几天传来噩耗,任宗武与五儿不幸同时遇害,四儿也被日军抓走了!邓玉芬闻讯犹如五雷轰顶,几次昏厥过去。她苏醒过来后,立即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对他们说,“走,回家去!咱们和鬼子拼了!”回到猪头岭,邓玉芬拿起丈夫使用过的镐头,没日没夜地刨地播种。她只有一个念头,把丈夫和儿子的活都干出来,多打粮食支援部队多消灭日寇。

然而苦难接踵而至:1942年秋,大儿在战斗中英勇牺牲;1943年夏,二儿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死在邓玉芬怀里。她笑得少了,但对抗日工作更积极了,从早到晚一刻不闲。她对子弟兵更亲了,在她的心里,每个八路军战士都是她的孩子,都是她的希望。

1944年春,敌人再次对张家坟一带进行疯狂扫荡,一连七天七夜搜山剿岭,百姓纷纷躲进深山。战乱中邓玉芬的六儿跑丢了,她只好背着不满7岁的小七躲到山洞里,一藏就是好几天。小七病了,浑身烧得像火炭,哭闹着要回家,要吃饭。这时正赶上敌人来搜山,如果哭声被敌人听见,不但母子二人会落入魔爪,更严重的是会给藏在山洞里的乡亲带来杀身之祸。情急之中,邓玉芬从破棉袄里扯下一团棉絮,一狠心堵住小七的嘴。过了许久,敌人走远了,可怜的小七憋得脸色青紫,邓玉芬心似刀割,一声声呼唤,孩子慢慢回过气来,用微弱的声音说,“妈妈,我饿……”当天晚上,小七连病带饿死在妈妈的怀里。

他们守护过的土地充满生机

天边曙光重现的时候,坚强的邓玉芬又一次重新站了起来。她要亲眼看到胜利的一天。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个先后送走六位亲人的母亲,尽情地笑,继而失声痛哭。

白乙化牺牲后,十团战士们带着他的遗愿继续战斗,直到1945年收复密云。如今,密云石城镇的山冈上,他的雕像面朝东北,仿佛在眺望故乡和他战斗过的地方。邓玉芬在新中国成立后,光荣出席全市烈军属代表大会,受到彭真等领导同志的接见。她坚持回到村里种地生活,临终前还嘱咐村干部:“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十团孩子们回来。”

白乙化与邓玉芬,两位平凡英雄的名字,代表着最普通中国人在危难时刻的选择。他们用实实在在“捐躯赴难”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最本质的涵义。

密云的长城依旧蜿蜒,当年白乙化战斗过的冯家峪,如今果树成林;邓玉芬种下的红果树,早已枝繁叶茂。春风拂过燕山时,那些深埋地下的忠魂,仿佛仍在倾听这片土地的安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战地寻踪 | 五处遗存传承平北抗战烽火
北京青年报 2025-07-07
传承红色基因 共筑校地同心
中学生时事报 2025-07-01
密云上新四条红色旅游线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27
烽火中的芳华永不褪色(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22
北京密云区中职学生用经典阅读浇灌“匠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14
密云发布三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07
密云文联曲艺专场演出登上老舍剧场舞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新展
央视新闻 2023-09-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