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孙大圣与林黛玉组成了CP,“红楼”二创的边界还有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7 17:08

28fb453d07d4609e3ce0d1d6295c92c6.jpg

2025年“孙悟空x林黛玉”CP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新大众文艺时代《红楼梦》混剪视频呈现出哪些新形态?从葬花到“葬方案”,林黛玉形象喜剧改编的舞台呈现边界在哪里?……8月15日—16日在天津蓟州举办的中国红楼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上,多位青年学者将目光投向新大众文艺时代出现的这些红楼现象,并作为相关课题来研究。

“圣黛CP”映射观众情感偏好

3fd949e4ff240875d21d7f899933ee8b.jpg

早在今年上半年,“圣黛CP”这个奇特的称谓忽然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有网络博主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凑成一对情侣。这个新颖而奇怪的组合迅速吸引了广大网友的注意力。对此,有媒体记者就相关内容询问86版《西游记》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他给出了较为正面的反馈,再次拉高了“圣黛CP”的热度。有网友戏称,曹雪芹和吴承恩去世多年后,发现居然成亲家了。

04ab26a5b8427e7fd2532905e7fc8eeb.jpg

对于这一网络现象,来自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凌正在本次红学会年会上进行了探讨。在他看来,这种二创采用碎片化叙事策略:通过剪辑《西游记》《红楼梦》影视片段并配旁白,构建了四类叙事——神话羁绊(绛珠仙草与补天石)、门当户对(国民级主角)、性格互补(黛玉敏感细腻vs悟空直率热忱)、互助解困(悟空改生死簿救黛玉/黛玉讽刺唐僧解围悟空)。

凌正认为,此类视频之所以走红,是因为以蒙太奇手法和隐喻性配乐弥补叙事断裂,激发了观众联想,并且映射时下观众的情感偏好,即追求“好磕”的反差感,强调理想伴侣需能力强大、情感专一,能给予情绪价值,关系需浪漫且“甜”。“短视频这一媒介因为摆脱了语言文字的限制,从而能用碎片化叙事的方式展开红楼二创。”凌正说道。

混剪视频是视觉文化实践新形态

08a69bee66c47fa1ab842777b5ccfb31.jpg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孟甜表示,当下视频剪辑技术与AI技术结合,更极大简化了类似“圣黛CP”这样的视频生产流程。“这种叙事类混剪视频也是文学经典向当代转化的创新性尝试。”孟甜说道。

同时,她还展示了B站有关《红楼梦》林黛玉的非叙事型混剪视频。此类混剪运用调音、加速、倒放等媒介技术,否定宏大主题和线性叙事,创作出颇具“无厘头”式的荒诞美学。

在孟甜看来,《红楼梦》混剪视频作为传统文学经典与视频媒介碰撞融合的产物,已然成为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独特的视觉文化实践新形态。混剪视频中渗入了创作者和评论者的新型理解和现代审美,无疑拓展了《红楼梦》的内容空间。“同时受网络流量利益诱惑,一些创作者剪辑视频的娱乐度超越了应有的范围和界限,引导受众耽溺于视觉文化中简单的感官娱乐刺激,摒弃对理性思维及审美净化的追求,这方面须警惕。”孟甜说道。

二创要避免经典角色形与神分离

0ec07fc492f00e2b189d537a3253b650.jpg

分组讨论会上,来自浙江树人学院的红学研究者李雨泽也深刻体会到,数字技术的普及显著改变了经典文学形象的传播路径。她以喜剧演员姚尧通过《黛玉播播间》《黛玉三撕》《点点关注》三部喜剧作品对林黛玉形象的舞台重塑为例,来阐释为何引发了观众截然不同的反应。

“《黛玉播播间》《黛玉三撕》的成功源于三重机制的协同作用。”李雨泽表示,首先姚尧通过复刻1987版黛玉的蹙眉神态、弱柳体态及犀利语言风格如“黑心短命”的职场化改写,确保了角色精神内核的可识别性;其次,“葬方案”对葬花内容的巧妙置换,以及“一年三百六十日,老板好像失了智”等台词设计,将经典角色对个人命运的悲叹映射为当代职场批判,从而实现了与台下观众的情绪共鸣;第三,喜剧综艺的娱乐化语境具有较高容错率,使颠覆性表达更容易获得接纳,观众通过“爽!嘴替!”等弹幕来表达认同。

“相较之下,今年春晚小品《点点关注》则受到更多的质疑,这暴露了三重机制的失效。林黛玉《葬花吟》被粗暴地嫁接成为拜年的工具,还将黛玉需要‘补血’转化为‘补鞋’的谐音,这些都严重消解了角色精神特质和观众情绪共鸣。”李雨泽同时表示,春晚的全民性舞台作为低容错语境,也进一步放大了这些改编缺陷,引发了观众对角色改编的不满。

在她看来,观众对于林黛玉形象喜剧改编的接受边界在于其人物形象精神内核的可识别性、是否能够引发情绪价值共鸣及舞台语境的容错率。她建议二创者在对文学经典人物改编时要保留角色核心精神特质、避免形与神分离;同时要确保改编主题与经典角色的逻辑关联性,还要控制好舞台语境符号化风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周超

相关阅读
年轻人热衷《红楼梦》仿妆视频 致敬经典还需避免标签化扁平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2
二次创作“翻红”文化IP 名著“梗”吸睛中国青年
中国新闻网 2024-09-09
解读|《红楼梦》这样拍,曹雪芹会同意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09-01
“红楼”如何恋青春|“别把迎合青年人作为改编失败的理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6
新版林黛玉回应争议,居然口碑逆转,还被网友夸
艺绽公众号 2024-08-24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呈现原著“本真”青春与真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2
高校运动会开幕式演红楼梦美上热榜 老师:融合越剧、古典舞、摩登舞演绎别样“葬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9
《红楼梦》又有全新版本,这一次“海棠诗社”成了主线
上观新闻 2023-11-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