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如何迈向纵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15 08:41

·《政府工作报告》原文·

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一核引领、三地协同,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解读·

通读《政府工作报告》和《关于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简称《计划报告》),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在对2024年与2025年工作进行回顾和部署时,两份报告都用到“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表述。可以说“纵深推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特征。

产业协同纵深

向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转变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产业方面,京津冀携手成功申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报告中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亮点。例如《计划报告》在论述2025年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圈联动发展时强调,强化节点城市支持作用,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链群建设。

据介绍,今年北京将围绕重点产业链群布局落地,携手天津、河北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六链”即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五群”即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5个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六链五群”的产业布局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从原来单一的某个行业协同拓展到产业集群的协同。对此,京津冀联合办相关负责人在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2024年度第二次工作会议上表示,三地将协同解决产业协同“堵点”问题,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交通协同纵深

向综合性区域交通枢纽转变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10周年。体现在交通方面,历经十年发展,京津冀三地正从一个个线状交通向打造区域交通枢纽转变。这一点在报告中也得到深刻体现,例如《政府工作报告》在论述2025年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时明确指出“建立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计划报告明确指出2025年要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据了解,该枢纽以“站城融合”为设计理念,巧妙地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被誉为“地下枢纽地上城”。如今在建设工地上,“京帆”造型的综合枢纽主体工程已经亮相。另外,随着上个月怀兴城际铁路廊兴段开通,大兴机场联系京津冀三地“空铁联运”的交通枢纽格局也已经成型。

公共服务协同纵深

向集成式服务转变

北青报记者发现,《政府工作报告》在论述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时指出: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实现20项以上互认资质资格统一规范办理,今年还要发布第二批京津冀社保服务同事同标事项。经过十年协同发展,京津冀公共服务协同结出的硕果已经遍地开花:北京援建雄安的多所学校——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陆续揭牌并开学纳新;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等多家医院建成投用、“通武廊”一体化医疗转运联动平台建立;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如今,随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动,三地开始从原来的输出单项公共服务互通互联转向集成式服务转变,如上面报告中提到的实现20项以上互认资质资格统一规范办理即是如此,集成式公共服务将有效强化就业、养老、医疗、社保等领域的共建共享。

据了解,京津冀三地目前已经实现了迁入、迁出调档和经营场所变更登记“一窗受理、同步审核、限时办结”。三地新发布了生态、交通、气象、人力资源等16项京津冀协同地方标准,推出交通、户籍等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统一事项192项。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三地不断完善“供需清单式”对接机制,已联合发布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78项,推动5300余项专利开放许可数据实现三地共享。

·记者观察·

扩快大好回应百姓期待     

今年,政府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会有怎样的安排来回应人民的新期待?通读报告,可以用“扩”“快”“大”“好”这四个字来概括。

第一个字是“扩”,即扩内需。《计划报告》中部署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7大方面的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有效需求”。其实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用了“扩围”这个词来强化实施“两新”政策,就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怎么扩?首先是要扩展消费品类。近年来,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越来越火热,无疑将持续激发新的消费增长点。其次,扩大服务消费。促消费一定要与服务民生相结合,是这次报告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政策取向。比如,今年要推动中关村等重点商圈升级改造,开展老旧厂房“体育+”“亲子+”业态改造,都是为老百姓生活创造更多便利。第三,《计划报告》中也有明确,网上消费也要扩大力度。社交电商、即时零售、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等在线消费,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得到贴心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效益“促”上去。此外,文旅融合也要“扩”。今年北京的文旅市场将十分值得期待:推出爆款“北京礼物”,推进京南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新推100条以上“漫步北京”主题游线路……上面这些举措,让“扩围”这两个字立刻变得生动而具体:“圈层”扩起来,消费火起来。

第二个字是“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今年公交地铁换乘目标时多了几个字,那就是“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90%”,透露出当前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快”。这种快,意味着便捷。再比如,今年将继续创新过境免签配套政策,使过境更“快”;继续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让“北京服务”真正“快”起来。

第三个关键字是“大”。经济发展讲规模、讲体量,报告中透露出北京要把新质生产力和未来产业做大、将文旅融合做大的强烈信号。在“数字标杆”建设方面,今年将打造基于长安链的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2.0,要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做成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两重”投资方面,今年将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将不低于2000亿元,按季度压茬推进160项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在文旅融合方面,今年将规划建设大红门博物馆群一期,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加强馆际联动、馆城融合……

第四个关键字是“好”,报告中提出,今年要推进“好房子”建设。该模式已经在经开区、昌平区等地试点,要为老百姓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一个“好”字,既是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培育动能的要求,也是处理好增量和存量关系的尺度和标杆。

数字逻辑蕴含民生关切     

《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等两会文件,是2025年政府工作的“施工图”,也和民生密切相关。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用五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鲜明总结出蕴含其中的“数字逻辑”。

先看数字“1”。即  “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这个“1”非同小可,大有讲究。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得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

北京把“一揽子”的存量和增量政策落地更实更细:640项市区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带动投资近6000亿元;灾后重建项目催生投资新动能;“怀兴城际铁路”开通,以此为牵引,“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更显动能;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亮相,会展经济翻开新篇章;“京城十二令”融合文旅产业,消费新场景不断。

数字“2”,即“双标杆城市”建设。数字标杆城市看“算力”,在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一排排黑色的机柜闪烁着服务器特有的光亮,这里正在进行大模型数据训练。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看“产业”,大兴区、昌平区氢能源绿色产业堪称一南一北展“氢”图;经开区、顺义区智能网联产业使“聪明的车”飞跑在“智慧的路”上。

数字“3”,两份报告均提到,2025年积极发展的三种经济,即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在过去的一年里,北京新落地首店超900家,首发首秀精彩纷呈;多个国际级冰雪赛事纷纷在北京开赛;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若干措施出台,银发市场有了明确需求指引。今年,报告明确了三种经济的发展路径,即优化吸引首店和首发活动政策措施;建设全球知名冰雪旅游高质量目的地;拓展银发消费新场景,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家政服务业务,探索发展“养老+家政”服务模式。

数字“4”,今年报告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热词就是“两新”“两重”政策,“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是指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些政策听上去非常“高大上”,但它离我们非常切近。以北京住宅老旧电梯更新为例,去年8月开始,共有911部电梯得到了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支持,这正是“两重”措施落地的结果之一;而消费品以旧换新更是当下消费的日常。“两新”“两重”政策是专为提升消费的能力、意愿和层级做出的顶层设计。

数字“5”,是指“五子”联动。今年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报告中提到,加速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提升数字经济国际影响力;深入推进协同发展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在“两区”建设方面,《计划报告》显示,今年将编制服务业扩大开放3.0方案,制定落实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意见的实施方案。天竺综合保税区拓展“保税+”业态,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完善智慧监管模式,亦庄综合保税区如期验收。

以实为基成为发展动能     

北京青年报记者纵览《政府工作报告》,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一个“实”字,这是一份与人民群众心贴心的报告。

报告的“实”,首先体现在感情真实。报告伊始,用四个排比句简明扼要地呈现去年工作亮点。“我们牢记嘱托、忠诚履职,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我们迎难而上、积极作为,经济发展态势向优向好”“我们锐意改革、突破前行,高质量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我们精细施策、补短扬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时的欣喜,防范应对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时的努力,“时时放心不下”狠抓安全生产的决心,再次跃然眼前;老旧小区改造施工、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深化“接诉即办”机制改革等一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

报告的“实”,还体现在做事扎实。报告中列举了一件件民生实事,其中很多是群众身边的小事。比如,2024年,11座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完成免破袋装置改造,让垃圾投放更便捷;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达到88%,让绿色出行更高效;基层预约转诊覆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让看病就医更顺畅;全市三分之二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让缤纷四季触手可及。此外,用心托起“小小孩”幸福童年;新建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用情守护“老老人”幸福晚年。

报告的“实”,更体现在数字详实。2025年的民生实事重点项目,全部体现在一组组数字当中。包括挖潜建设2.5万个停车位、新增200处重点路口智能调控、打通20条断头路、新增200项“京通”服务、增加中小学学位2万个、新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市属医院全门诊量预约号源提前2周向基层投放、实施50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治理1100条背街小巷、新增100条“漫步北京”旅游线路,举办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这些事关民生的任务安排,都在详实的数字中体现出来,一个数字就是一张施工图。正如报告所说,集中力量办好重要民生实事,努力把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温暖。

这份充满“实”意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一份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一年乃至更长时期民生福祉改善的美好蓝图。随着一项项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北京市民将亲眼见证并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我们有理由相信,阅读报告时感受到的温暖,将在2025年传导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成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武文娟 蒋若静 赵婷婷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京津冀低空经济协同发展潜力大
经济日报 2024-12-09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标识
经济日报 2024-08-24
京津冀谋划部署协同发展重点任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经济日报 2024-03-19
北汽集团发挥“链主”作用 带动京津冀600余家供应商协同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6
2024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5
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2
京津冀签署自贸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