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更多文艺色彩
光明日报 2025-01-07 10:45

近日,北京CBD的一家影城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在为期三个月的展览期间,电影观众可以利用等待开场或者观看电影之后的闲暇时间,欣赏知名艺术家的70余件艺术作品。由此,这家电影院除了观看电影这一传统功能,还具备了艺术参观功能。

“影城里的艺术展”,为城市公共空间赋予了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类似这样的创举,在城市生活中正日益普遍。

比如,城市地铁拥有四通八达的网络、遍布城区的站点和庞大的客流量。相应地,除了公共交通这一基本功能之外,地铁空间还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在成都地铁孵化园站,市民乘客可以看到不少雕塑名家的优秀作品;在长春轨道交通6号线,沿途站点的文艺展览由专门的团队负责策划、布置;在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接近900公里的上海,轨交站点、通道、车厢内外,都有绘画、壁画、雕塑等布展,共同打造出一条条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长廊”。它们丰富了城市的公共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市民乘客的文化素质。

文化艺术的花朵,还可以在人们意想不到的角落里绽放。在上海市区一处有待开发的里弄旧改基地,原本灰秃秃的围墙上,被艺术家们绘满风格各异的墙画。它们或展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或描绘石库门老弄堂里的人间烟火,或讲述上海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这些精彩的墙画不但吸引着本地居民驻足品味,还成为游客慕名“打卡”“必游”之所。

除了这些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之外,从文化场馆的专业定义里,也不难发现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互相渗透、深度融合的趋势。早在2022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就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在新的定义中,博物馆不仅是文化窗口和社会纽带,还承载着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并更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性。

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要求文化场馆敞开大门、跨越围墙,使其精神理念和文化活动延伸到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广泛的社区参与,则是文博、文化事业壮大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让城市公共空间承载更多文化艺术功能,这种理念和趋势还获得了城市建设规划层面的自觉呼应。例如,北京市就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博物馆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打造“博物馆之城”。其中,建设“全域活态博物馆”“重点文博区”,以及培育“类博物馆”、探索“类博物馆”开放管理模式的目标和理念,都将大大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功能,提升其文化艺术价值,使人们对未来“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的愿景充满憧憬和想象。北京市文物局2023年公布的《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更是为这种愿景提供了时间表——到2030年,北京基本形成“全域活态博物馆”格局,实现博物馆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文/封寿炎(媒体评论员)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北京首批25家市级演艺新空间授牌 元旦春节将呈上500余场演出及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7
建工业博物馆 新型文化空间 文化新地标 工业遗产“潮”起来
光明日报 2024-12-26
《走遍中国》,发现藏在身边的《中国最美文化空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0
观在东城 媒体记者、网络大V深度体验东城公共文化新空间和老字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7
扬帆启航!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正式揭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7
东城区:将文化空间融入城市肌理 打造市民身边的“文化会客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7
9月21日至11月30日 “2023首都公共艺术汇报展”免费开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2
2023届全国高考生,遇见博物馆邀你免费看展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