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你,“脑腐”了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03 16:42

明明在网上刷了大量信息,却仍觉得内心空虚,甚至备感焦虑?2024年牛津年度热词——脑腐(Brain rot)就反映了这种状况。据报道,过去一年间,“脑腐”的使用频率一度激增230%。

“脑腐”一词最早出现于1854年出版的《瓦尔登湖》,作者梭罗在书中发问,“英国努力防治土豆腐烂,难道就不想想办法医治大脑的腐烂吗?”梭罗借此批判当时的种种社会问题,而放在社交媒体风靡的当下,该词热度飙升背后所传达的深意也不难理解。

今天,网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手机几乎成了人体的“数字化器官”,时不时刷刷手机、点点屏幕,已是大多数人无意识的肢体动作。碎片化的浏览模式的确丰富了娱乐生活,可当日常被大量琐碎又低质的内容填满,时间不经意间被按下“快进键”,“空虚寂寞冷”之感便屡屡袭来。“信息污染综合征”“社交媒体倦怠”“数字疲劳”“信息过载”等新词、热词层出不穷,也印证着大众的不适与焦虑在蔓延、加剧。用牛津大学教授的话说,“脑腐”正是“我们生活时代的症状”。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人均单日触屏时长为435分钟,接近理想的睡眠时间。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天在各大平台间来回切换,浏览新闻、刷短视频、点餐购物、互动点赞,每个平台的功能与内容各有侧重,指尖滑动中,用户也在切换扮演的不同角色。可正如肠胃接受不了暴饮暴食,人的大脑同样不是没有容量上限的“无底洞”。更何况,网络上的信息本就真真假假、垃圾甚多,编造的短视频剧本频繁收割情绪,算法加剧着偏听偏信的“信息茧房”……正如很多人吐槽的,手机刷得越来越多,获得的倒好像越来越少了。

某种程度上,人类史也是一部“信息发展史”。追求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由此引发了一轮又一轮技术升级、媒介更替。而眼下兴起的AI浪潮,也正逐渐渗透生活各个领域,“润物无声”改变着未来的信息传播格局。身处智能爆炸的年代,有人曾预言,理论上未来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吸收到的信息、真实需要的信息,三者之间的鸿沟正不断扩大。普通人如何在网络这片“信息汪洋”中汲取养分?重返“原始时代”并不现实,真正要做的是学会同芜杂的信息共处,尽可能保持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另外,适当“戒断”、刻意留白,未尝不是疗愈自我的解药。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技术进步带来了太多,可能也带走了太多。“从前慢”已不可追,但无论到什么时候,“人”才是自己的主人,找回专注,方能守住内心的安宁。

文/邱凌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今天,他们在天安门广场,告别2024,期待2025!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31
北京口腔医院新建主院区全面开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8
怀兴城际铁路廊兴段将开通,从廊坊去机场方便了,新车站探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7
北京市公安局:即日起,丢失补领等三类身份证业务可全程网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7
收藏!北京新闻发言人名单及工作机构电话
首都之窗 2024-12-25
官厅水库逐渐冰封,50只天鹅还没走!无意间留下自拍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5
朝霞似锦,迎接新一天的北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24
向“教腐”亮剑!从源头上为校园减负
半月谈 2024-12-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