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水资源 荒漠变绿洲——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显成效
科技日报 2024-12-03 07:41

初冬时节,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的艾西曼湖碧波荡漾,湖区四周的人工林树叶泛黄,一块块湿地成为飞鸟嬉戏的乐园。

多年来,受到水资源过度利用和流动沙漠侵袭等因素影响,艾西曼湖面积逐渐萎缩,周边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这里也成为整个新疆阿克苏地区唯一的荒漠区。

2021年起,阿克苏地区启动第五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作为阿克苏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采取人工造林、封沙育林、湿地修复、乔木造林、退化林修复等综合性措施,力争通过5年时间让荒漠变绿洲。

目前,这一工程已完成生态修复面积53.3万亩,其中人工林面积达到11.25万亩。栽种近三年的杨树、胡杨像一个个笔挺的“绿色卫士”,守护着这片由沙变绿的土地。不久前,“艾西曼湖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项目”成功入选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典型案例。

湖区面积逐步恢复

艾西曼湖是阿克苏地区境内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阿克苏河流域中最大的湖泊。随着近几十年高强度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湖泊及其周边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地表水过量引用,植被难以生长。

要把丢失的水补回来!

在保障塔里木河干流用水的前提下,从2017年开始,当地首次利用阿克苏河水对艾西曼湖实施生态补水,湖区面积逐步恢复。

然而,用水矛盾依然存在。湖区要补水,种树要用水。当地必须要寻找新的灌溉水源。

阿克苏地区林业和草原局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志军介绍,当地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温宿县的城市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后,每年可形成7700万立方米的再生水资源。通过新建的输水渠、防渗渠和输水管道,这些再生水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艾西曼区域进行人工林灌溉。

此外,当地还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和防渗渠道改建连通工程。这一工程对老灌区内的多条防渗渠进行了改建,显著减少了水资源的损耗和蒸发,每年节水量达299.5万立方米。

张志军介绍,节约下来的阿克苏河水,作为生态用水进一步补充进入艾西曼湖。自2021年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实施以来,艾西曼湖水位平均上涨了30厘米,可溶性总盐含量平均下降率达61%,流域内地下水水位在补水后平均抬升60厘米,恢复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增强了湖泊调节地表径流,提高了湖泊防洪灌溉等生态功能。

技术支撑人工造林

10月底,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开展了秋季植树造林活动。全县干部职工和群众代表分批来到艾西曼区域,在这里种下一棵棵小树苗。

阿瓦提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蒋丽丽介绍,自2021年艾西曼区域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工程启动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县里都会组织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极大推进了工程进度。目前,该工程已经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1.25万亩。

在荒漠里种树,并不是浇水就能活,还需要技术支撑。

蒋丽丽介绍,在巩固现有绿洲的基础上,工程坚持修复和绿化结合,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助力为辅”为总体思路,坚持“封育保护、人工造林”相结合。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减少封禁区的人类活动,促进荒漠植被的恢复和生长;另一方面,按照“抚、补、替、疏”为主的技术路线建设防护林,加强对林草的抚育管护和病虫害防治。

当地在树种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耐干旱、耐贫瘠、抗风蚀、抗沙埋,具有较好稳定性、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树种,并将耐盐碱、耐干旱的刺槐、沙枣分别与新疆杨进行混交后造林,大大提高了防护林成活率。

“在艾西曼区域种植的人工林中,有的树木三年多时间就长到了碗口般粗壮,树高可达3米多。”蒋丽丽说,人工林长势喜人,一方面因为灌溉用的可再生水富含营养元素,另一方面得益于好的种植技术。

在大力进行人工造林的同时,阿瓦提县通过封沙育林、光伏治沙、人工种草等方式进行沙漠植被恢复。截至目前,该县生态修复及荒漠化治理面积达到了53.3万多亩。

多种生物现身湿地

阿瓦提县塔木托格拉克镇巴格央塔克村村民阿布都热依木·努肉孜的家就在艾西曼湖区周边。他告诉记者,以前春天经常刮大风,一刮风就起沙尘暴,种在地里的庄稼嫩苗会被风连根拔起,一年补种两三次是常有的事。

“这两年变化很大,农田周围的沙地里种上了树,挡住了大风沙尘,我们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阿布都热依木·努肉孜说。

阿克苏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专班高级工程师艾斯卡尔·努尔介绍,曾经,艾西曼区域一年中几乎有100天都是沙尘天气,周边城镇也受到波及。随着工程的实施,混交林、固定沙包的芦苇和梭梭形成了绿色屏障,能够降低风速、拦截沙尘。艾西曼区域沙尘天气由年均100天降至年均30天。天气情况也由频繁的大范围沙尘暴,转变为小范围的浮尘天气。

随着艾西曼湖区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功能的加强,连片生长的芦苇为多种多样的生物提供了舒适的栖息环境。鸟类或结伴飞翔或成群游曳,过去难觅踪迹的塔里木兔、狐狸等野生动物,也会不时现身湿地。

如今的艾西曼区域,已形成集河流、湖泊、沼泽、草甸、草原、荒漠等多种生态景观类型于一身的复合生态系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力点。

艾斯卡尔·努尔介绍,依托艾西曼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阿瓦提县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了塔宝沙漠游园生态旅游景区,打造集特色林果、水生植物、园艺产品种植、特色畜禽和水产养殖、餐饮住宿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沙漠游园,以“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等形式,持续拓展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

文/梁乐 麦吾兰江·莫明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防治荒漠化,中国书写新的成功故事
人民日报 2024-12-09
外交部答北青报: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合力应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光伏+生态治理”让戈壁沙漠增绿增能又增收
新华社 2024-08-14
蓬勃发展的绿色职业带来就业新机遇
中国青年报 2024-07-11
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智慧
人民日报 2024-06-18
外交部:中外荒漠化治理合作让绿色绵延在越来越多国家的地平线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7
辽宁开展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和荒漠化综合防治行动
中国新闻网 2023-09-08
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揭牌设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