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为何数百年不淹?为何叫“铁打的寿州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01 13:41

淝水之战,中国人耳熟能详。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就在淝水之战的古战场边,有这么一座古城,数百年来,一百多次洪水来袭,却从没淹进城里。这就是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古城,这里有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古城墙,至今仍是抗洪主力。

寿县古城数百年不淹的防洪传奇

在2020年南方大洪水中,它依然固若金汤,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是2020年7月在寿县古城外拍摄的画面,受强降雨影响,古城外水位暴涨,当地决定,封堵城门。城外洪水滔天,城内全无内涝。而这对寿县人来说并不稀奇。

这是1991年拍到的大水围城的画面。这座淮河边上的古城已多次被大水围困,水位线一度没过城门,城墙外的水位高到甚至坐在城墙上就能洗脚。

这座寿县人眼中不会被冲垮的城墙有7147米长,环抱古城,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它不仅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城墙之一,还是寿县人朝夕相伴的鲜活记忆。

不管面对战争还是洪水,城门都是薄弱环节。寿县古城城门内的瓮城,是护城的第二道防线。

原寿县文物局局长李凤鑫:有没有看到这个城门是歪的,内外城门平错45度角,老百姓称它为“歪门斜道”。如果水流从第一道城门冲击过来的时候,它会直接冲击的是城墙,形成一个水的涡流,减缓了洪水对最后内城门的冲击。

瓮城一角,刻有神秘数字的大石头整齐码放,专家说,这是明朝人留给我们的带使用说明的预备防洪器材。

直到今天,洪水来袭需要封堵城门时,还是要依照编号码放这些古人留下的封门石来镇守城门。

代代匠心 营造“铁打的寿州城”

寻访寿县,令人拍案叫绝的远不止城门、城砖,在抵御洪水的惊涛骇浪中,一代代古城人锲而不舍,围绕改造和完善古城防洪功能,创造了一项项令人叹服的发明。

沿城墙漫步在古城内,满眼绿意盎然,城墙外侧是笔直的砖石构造,而内侧则筑成土坡,它不仅能巩固城墙,还方便快速上城御敌,这是土坡战城式城墙的特点。想要城墙稳固,需要大量作为黏合剂的糯米汁和高黏度的土。而寿县本地并不产这些。是将就还是坚持,古城人作出了选择。

没有作为城砖黏合剂的糯米,古人就从外地引种了高黏度的糯稻。没糯米就种,没黏土就运,一船稻米一船土,春种秋收,舟船往复,工匠从黑发少年变成了白发老人,再将修筑任务交给下一代。从北宋熙宁年间到南宋嘉定年间,历经150年八位皇帝,城墙才终于落成。建造者的痕迹在城砖上清晰可见。

随着黄河夺淮,古城面临更大的水患。据《寿县志》载,1671年到1949年,寿县几乎每五年遇一次大水。但历代不断修缮,久久为功,单明清两代修城就近30次。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后,城内基本就无洪水灌城之灾了。

民俗专家赵阳:对于古城墙,寿县人觉得就是自家的院墙旧了、破了。寿县人就对它进行修修补补,我们讲使用是最好的保护。古城墙正是因为历朝历代,通过不断改造、不断完善,它愈发坚固,也就赢得了这个“铁打的寿州城”之说。

在与洪水的对抗和共处中,在对防洪设施的改造升级中,一代代古城人认识自然,因势利导,科学构建地上地下的排涝体系,古城逐渐变成了不会积水的“筛子地”。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华巍:三步两桥其实是我们古代的城市排水的地下管网系统。我们能看见的没有盖子的这一部分,它就相当于是一个明渠,再往里面通,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它就是一个暗沟。

3.6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修有八口水塘。下雨时,城里的水排入水塘,再经地下管网进入城拐角处的“内城河”。最后,经城墙下的排水涵排出城。这个排水涵很关键。如何保证水只往外走,不倒灌?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州刘焕将科学假设变为现实。

这个像小山包的建筑就是月坝,其内设有一个T形木塞,木塞小头朝内。当城内水位高于城外时,水冲开木塞,流向城外。城外水位高时,水压反而将木塞塞得更紧,不倒灌入城。月坝设计精妙,运行有效,在一百多年后的光绪年间,得到了“崇墉障流”“金汤巩固”的称誉。

历史过眼云烟,留下了金汤永固的寿县古城,也留给我们无数防洪智慧。近年来,在寿县新城的建设中,当地政府将古人治水智慧应用其中,挖湖开渠疏淤,将挖出的土用于建设圩堤、堤坝,不但节约成本,还创造了城市景观。

河塘安澜 造就千年沃野鱼米之乡

千年来,治水一直伴随着寿县古城的发展。历代古人用智慧建造的水利工程把频遭水患威胁的这座古城变成了鱼米丰饶、生活安逸的安居乐土。

寿县的清晨热闹而忙碌。还不到8点,街头巷尾的早餐店已经排起长队。很多寿县人的一天是在一碗牛肉粉丝豆腐脑中开启的。汤鲜肉嫩的牛肉卤浇在鲜嫩绵滑的豆腐上,这样的吃法是寿县特色,让人相识恨晚、回味无穷。

寿县是豆腐的发祥地,由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发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之所以千百年来物阜民丰,还是离不开古人建造的一项水利工程安丰塘。出寿县古城向南走30公里就到了安丰塘。说它早,它比都江堰大约还要早300年,说它大,它大得超乎我们的想象,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水塘的概念。

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寿县一代是楚国疆域,虽然降雨丰沛但分布不均,无雨则旱,多雨则涝,基本是靠天吃饭。为了改变农业落后的状况,楚国令尹孙叔敖带领百姓在低洼地建成水利灌溉工程“芍陂”,也就是安丰塘。

随着不间断维护和治理,鲜活之水灌溉万顷良田,寿县人得以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从古至今,寿县就一直是产粮大县,2023年,寿县粮食产量列安徽省第一。

文/记者 刘京 赵雨彤 黄一宸 安徽台 淮南台 寿县台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整体运行平稳 2024年12月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公布
央视新闻 2025-01-05
水里“捞出来”的古城,何以兴盛千年?
央视一套 2025-01-04
我国未来三年计划培训1300名海外中医药人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08
如何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这三个举措有效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2-02
古城保护与民生保障如何平衡?来看“泰宁方案”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02
台风“摩羯”一路向西 工业摄像装备记录多地现场状况
央视新闻 2024-09-08
土耳其伊兹密尔森林大火蔓延至居民区 数百人撤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17
“一夜暴富”梦碎!受害者沦为诈骗帮凶,曝光境外“高薪”招聘陷阱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