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中青网 2024-11-30 11:4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效能指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不仅包括工作或行为的效率和效果,也包含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在国际传播领域,效能不仅指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还包括传播内容的说服力、情感感染力以及文化共鸣能力。而在这些维度中,话语和叙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话语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决定了信息能否被有效接收和理解;叙事则是信息传递的结构,决定了信息能否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共鸣。因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对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至关重要。

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内涵

“话语”是“运用中的语言”和“谈话的内容”,既是文化外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权力结构,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价值立场。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框架,才能真正实现国际传播的价值引领和有效渗透。

“叙事”是叙述事情、讲述故事,其关键在于通过情感表达和文化认同,促进受众对叙事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内在认同。叙事体系不仅是信息传递手段,也是展示国家发展道路、阐释国家战略意图的文化表达方式。构建叙事体系,不仅重在讲好中国故事,更要通过这些故事传递中国价值观念、文化内涵和发展理念。

“体系”泛指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的多个事物整体,因而,“话语和叙事体系”可以理解为由某些具有内部联系的话语和叙事所共同构成的整体。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向世界系统解释自身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呈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多维度创新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由内而外可以分为思想价值层、理论知识层和表达形式层。其中,思想价值层是话语体系的内在核心和基础,它决定了话语体系的方向和立场;理论知识层是话语体系的支撑,表现为对外传播话语的逻辑凝练与规律总结,为思想价值层提供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撑;表达形式层是话语体系的外在表现,通过具体的话语形态,如中国故事的跨语言、跨文化表述和多元方式表达等将思想价值和理论知识传达给受众。

上述三重维度,从内核到表征、从抽象到具体、从思想到实践,互为掎角之势,支撑着对外话语体系机制的运行。提升中国国际传播效能,应立足于话语体系的多维创新,通过深挖思想价值、创新理论知识、丰富表达形式,形成强有力的话语传播效果。

深挖思想价值,突出深刻性和引领力。将中华文化精髓融入对外话语体系,以思想和精神之“道”统摄中国故事,赋予其以新的价值和内涵,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

创新理论知识,增强系统性和说服力。一方面,将对外传播实践升华凝练为国际传播理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开展深入研究,让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和治国理念被国际受众了解、认知并接受;另一方面,创新知识生产,通过理论创新、概念创造和话语创意,推出原创性理论、独创性范式以及体系化知识,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为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焕新表达形式,强化实效性和亲和力。运用受众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对外话语,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提供更丰富的共情共鸣的话语表达,让更多国际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

多举措创新叙事体系

实践中,中国叙事体系构建应当围绕“发展”“发声”“发扬”和“发现”叙事这四个维度展开,即从国家战略目标出发,逐步落实到具体叙事实践中。其中,“发展”叙事提供了国家层面的宏观视角,“发声”叙事是在国际舞台上的具体行动,“发扬”叙事展现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发现”叙事则通过个体故事拉近与全球受众的距离。

“发展”叙事是从国家层面出发,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变革发展,“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讲述严肃或重大的主题,应采用更加贴近人心、易于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多元话语、多种手段,使中国故事能够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国际传播不仅应传递国家形象与政策信息,还应着眼于构建全球叙事,通过引发情感共鸣,形成更广泛的文化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全球叙事的核心框架,在此叙事框架下,中国需要讲述的不仅是国家的发展成就,更是与世界共享发展的理念和追求,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发声”叙事,即围绕涉华国际热点议题、争议事件和重大历史记忆,进行权威发声,对外澄清事实、明辨是非,宣介立场态度、引导国际舆论。这是叙事体系中的反应层面,即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的立场和观点发声,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注重从“单向输出”到“互动对话”转变,通过灵活多样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式传播,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扬”叙事,即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特色地域文化,充分利用丰富多元的文化符号,强化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对外传播中出彩又出圈的传播载体。根据不同文化中信息传递的依赖程度,在传播中采用差异化策略。低语境文化强调信息传达直接明确,交流时通常不依赖背景或隐含信息。与之相反,高语境文化更强调语境和非言语信息,许多含义通过背景、关系和暗示来传达。对低语境文化应注重清晰、直接的表达,以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并被准确理解;在高语境文化中,象征性表达和视听语言则更能引发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发现”叙事,即围绕中国人日常趣味和生活故事,发现令人感动感悟的真实细节、共情共鸣的人生体悟和启发智慧的超凡创造,从而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促进民心相通。这是叙事体系中的微观层面,推动个体叙事与国家叙事相结合,以情感传播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引发全球受众的情感共鸣。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不是一域之役,也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协同、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从实践着手、从重点突破,更加切实、高效、有针对性地创新话语和叙事的方式方法,推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在全球舆论场中焕发出更加蓬勃持久的生命力,谱写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篇章。

文/曾祥敏、汤璇、翁旭东(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副教授、讲师)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创新话语体系,讲好开学思政课
光明日报 2024-09-25
西藏已成立这一中心,抢占涉藏话语权
北京青年报客政知见 2024-09-05
潘岳赴新疆出席重要活动,反驳西方虚假叙事
北京青年报政知见 2024-06-13
最高检英文官方网站正式开通上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2
着力打造经典传承教材
光明日报 2023-12-15
世界中国学架起中国与世界文明互鉴的桥梁
光明日报 2023-11-28
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效能
人民日报 2023-06-28
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公布,北京一项入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6-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