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银发经济” 成都该怎么抓住机遇?
成都商报 2024-06-18 13:07

林强所在的企业,本是一家聚焦适老化改造的企业,但近两年业务越做越广——辅具租赁、智能终端租售,还在新都区新都街道的社区综合体里运营了一家为老服务中心,提供全托、日托、陪诊或上门助浴洗头洗涤等服务。

他把这一切归功为“银发经济”的兴起。

作为四川省智达康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林强对市场动向很敏感:“老人的消费意识在觉醒,而我们虽在丰富业态,但提供的也还仅仅是刚需服务、民生保障。”他说,下一步,或许每个行业都将为老年人进行一次“适老化”革新,市场上更多元的业态和更丰富的供给,“应该很快就要涌来了”。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人口室主任胡祖铨表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

这是片“蓝海”。但也仅属一片“蓝海”。受传统观念、市场情绪等因素影响,“银发经济”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配。

具体到成都,老年人口基数大、消费观念相对开放,而且在温江、锦江等区(市)县拥有相对聚集的医药、康养、保健产品、康复器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因而发力“银发经济”有较大优势。

“但整个市场还没被培育起来。”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国家老龄科学研究基地副院长杨一帆长期关注银龄话题,在他看来,“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但成都目前的业态以传统形态居多,“福利性”大于“市场性”,“蓝海”还未被开发出来。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对发展“银发经济”进行顶层设计。其中提到要扩大产品供给,在成渝等区域规划布局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

深耕“银发经济”,成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近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组记者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国家老龄科学研究基地,对此展开调研。

从福利化走向市场化 还有多远?

林强的公司并不缺业务,尤其是适老化改造和烟雾报警器的安装,都是企业最忙碌的板块。“这些业务主要依靠政府买单。”他表示,政府部门有相关补贴为困难群体、特殊老人提供保障,所以公司接到的业务通常由街道社区来接洽和买单,他们再上门为老人进行设备安装。

“但政府进行补贴或提供公益服务的范围和程度有限,我们还是希望探索更为市场化的模式。”林强介绍,公司也开始承接个人的、个性化的适老化改造,虽然单子不多,但也有所进展。

“我们今年为78位个人用户安装了烟雾报警器,还接了7家个人用户的适老化改造。”不多,且大多是子女前来采购,但林强认为,这已经是居家养老从“福利化”向“市场化”发展的“前奏”。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爱讯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李哲明说,从国家倡导的“9073”养老模式来看,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占绝对主流。“但是‘90’这个群体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他说,目前养老市场的产品、服务主要立足的还是那3%的机构养老群体,并正在向社区养老群体延伸。

李哲明所在的企业深耕智慧养老,既研发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又整合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智能居家设备,为老人提供智能照护和健康监测,目前用户主要是高端养老社区。

“我们也很希望让智能平台和智能服务走进社区、家庭,但面临的是谁来买单的问题。”他坦言,福利性质的政府补贴只会用于民生兜底、民生改善,而居家养老的市场尚在雏形阶段,大量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还未被激发出来,购买力较弱。这也导致了市场信心不足,不愿立足这个群体深耕。

怎么破解?其实还是得先击中老人需求痛点。

“助浴、洗头、陪诊、陪聊,这些都是近年来日益兴起的居家养老服务。这些服务之所以兴起,是因为真正做到了老人心坎里。”在杨一帆看来,市场上仍缺乏精准击中老年人需求痛点的产品和服务,换句话说,不够贴心。他举了个例子,成都许多辅具企业在社区设点进行“辅具租赁”,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残障用品一定要产品和服务相结合”,用户只看到产品,没人提供服务,很难精确满足到需求,也就不会尝试。再比如适老化改造,一户一策,细心制定的改造计划、量身打造的改造产品,“在成都300多万老龄人口中,未必没有市场”。

不只有养老服务 千行百业皆可“银发+”

除了培育更加成熟的养老服务市场,其实“银发经济”还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位于温江区永宁街道的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四川浩恩医疗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康复机器人设备。据四川浩恩医疗科技公司总经理陈少春介绍,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通常要依靠康复治疗师带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策略较为单一,训练中的动作很难保持良好的一致性。但是康复机器人可以带动肢体做大强度重复性动作,对控制肢体运动的神经系统进行刺激和重建,最终实现大脑功能重塑。

“因摔倒导致的肢体受伤,是老人最常见的身体问题之一。”陈少春说,智能化的康复产品未来将会是老年人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器械。当前,该公司的康复机器人已经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应用,“我们还在推动产品实现更低成本和更大范围应用,比如进入养老机构或社区等。”

另一端,在温江区永盛镇,记者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翔宇医疗智能康复设备(西南)研制营销中心项目,这里明年就将竣工。

基于温江区医疗、康复、医药等产业的聚集以及成都市的消费市场等优势,这家上市企业落地已久。“我们的产品包含康复的5大门类、20个系列,共计600多个产品品种。”翔宇医疗研发板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企业有600多人的研发团队。而除了已有的600多种康复产品,“研发团队正在进行的研发产品还有200多项”。而大半产品,都与老人有关。

“比如缓解头疼的电脑中频治疗仪、缓解老寒腿的生物陶瓷热敷袋……”该负责人举例说,还有射频类抗衰仪器,近几年也在银发族中十分受欢迎。

随着“银发经济”的兴起,或者说随着老人消费意识的觉醒和享老悦己观念的兴起,康复、理疗、抗衰等产品越来越受银发族欢迎,“前提就是要贴心,每种产品都能精准击中一个群体的需求”。

究竟可以多贴心?杨一帆举了个例子。生产半失能老人吃饭用的勺子,为了防止入口烫,需要用特殊材料;为了辅助半失能老人用手精准地把饭送到口中,需要从角度、曲度、韧度等方面去精准研发设计。“我们可以为小朋友买特殊材料的辅食勺,为什么不能以同理心看待老人消费呢?”

发展银龄产业 “成都要全域发力”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院长马旗戟说,当前市场上的“银发经济”仍处在养老服务、康养医疗、辅具设备等几大消费领域,真正的“银发经济”领域仍缺乏相当数量的技术完备、市场完善、生态完整的引领性企业,“小散短”和同质化低水平是普遍的发展阶段。

这不单是成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国各地都面临的现实问题。

但新的趋势正在形成。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期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简称“成都老博会”)现场,华为、京东方等名企都来了,分享各自在“银发经济”领域所进行的探索。

这些看上去跟银发不沾边的企业,都开始“适老化”了。华为在探索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化全屋改造,京东方则在探索智慧养老社区。连小米、OPPO等企业,也在进军“银发经济”领域,或投资或研发适老化新品。

还有一个细节,在成都老博会现场,最受欢迎的不是轮椅辅具、保健食品,而是最新款的房车。房车里设置了语音唤醒服务,只要老人开口,就能帮助老人在旅途中烧热水、开空调、放音乐。

千行百业都可“银发+”。杨一帆说,成都人有开放的消费观,成都老人也是如此。只是在市场供给还不丰富的阶段,老人或许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去哪里消费。

“企业的思路是时候转变了”,与养老相关的企业要研究用户需求,增加造血功能,不再局限于政府补贴买单;与银龄不相关的企业则要探索自己行业的“适老化”,“因为所有行业未来或许都将为老人进行一次‘适老化’革新”。

成都的当务之急是,既需要加快出台引导“银发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又需要扶持相关产业,加大供给力度,培育市场。

“要加快银发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杨一帆说,这也是成都的任务。但在他看来,成都的“银发经济”整体有盆景有亮点,但没有形成规模和生态。

“若建设产业园,我的个人意见更倾向于成都全域发展‘银发经济’,每个区(市)县在立足自身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银发+’,例如银发+文旅、银发+智能制造。”他认为,原本就具有“银发经济”优势的区(市)县如温江区、锦江区等,可进行实体特色主题园区建设,但总的“园区”可以考虑覆盖成都全域。

文/王垚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 智慧养老何以更智慧?
证券日报 2024-12-19
增加适老产品供给壮大银发经济
经济日报 2024-12-18
上市公司掘金银发经济 AI赋能智慧养老产品落地开花
证券日报 2024-12-17
拓宽银发经济赛道
经济日报 2024-11-11
主动作为 捕捉“银发游”商机
人民网 2024-11-09
银发经济步入2.0时代 多元化需求驱动产业升级
第一财经 2024-10-01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
光明日报 2024-09-23
3000种养老成果亮相 老博会科技感拉满 竞逐银发经济广州放大招
南方都市报 2024-08-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