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指纹是如何“代表”我们的?
扬子晚报 2024-03-24 11:01

早在万年前,人类就已经用手印作为猎物占有的凭证,如今指纹更是成为识别身份的重要依据。国外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指纹识别个人的国家。南京有座指纹博物馆,坐落在江苏警官学院浦口校区内,这是全国唯一的指纹主题博物馆,也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里面的一件件展品向我们揭示,从古至今指纹是如何“代表”一个人的。

“捺指为证” 从古沿用至今

进馆第一眼就能看到复原的新疆昆仑山手印岩画,这幅画距今已有万年,画中除了牛羊的形象外,还有印上去的手印,研究认为早在万年前人类就意识到每个人的手各不相同,并以此作为猎物占有的凭证。在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在文书传递中使用封泥,这起到防伪和保密的作用,官方文书封泥普遍加盖印章,而私人文书中人们会在封泥上按上指纹,以此表明身份,在馆中珍藏指纹封泥记录着这一传统。

进入唐代后,指纹逐渐成为签订契约、承认事实的凭证,例如馆中展品“唐麟德二年(665年)张海欢白怀洛贷银钱契”(复制品)中,契约纸上就留有当事人指节印。在唐宝应元年(762年)一起过失伤人案中,证词口供文书上留有当事人的指节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捺指为证”,这一传统沿用至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公安机关制作的文书,也都必须“捺指为证”方能生效。

之后指纹的应用就更加广泛,例如侦探案件时的犯罪证据、通缉或押解犯人时作为身份标识,在清代押解犯人时,不仅会用名字描述其指纹特征“左手四指斗,余指皆箕;右手同”,还会在人像旁画上其指纹大致形状,防止犯人被中途掉包。博物馆中收藏有大量古代文书、契约,不难看出古代中国人民就已经意识到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

馆中珍藏不少 老指纹相机诉说历史

进入近代后,欧洲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经验为基础的中国指纹术与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相结合,诞生了近代指纹学。近代西方指纹学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中国指纹术的影响,例如英国贵族威廉·赫歇尔对指纹的兴趣来自于中国和印度商人贸易时“捺指为证”,德国指纹学家罗伯特·海音德尔在《指纹鉴定法的体系与实践》中提及,中国古代作家贾公彦是第一个提到指纹鉴别的人,中国是最早用指纹识别个人的国家。

清朝末年,近代指纹学逐渐传入中国,博物馆中藏有香港警员伍冰壶编撰的《指纹法》,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编撰、出版的指纹学专著。此外馆中还藏有不少清末民初的指纹书籍。

在馆中,还有一件见证中国近代历史的老指纹相机,据馆中工作人员介绍,当时相机拍摄指纹时比较麻烦,并且要等照片洗出来才知道拍得是否准确,而指纹相机则提前设定好了各种参数,比普通相机效果好很多。馆中这个老指纹相机最早由侵华日军带入中国使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由国民党政府使用了一段时间,解放后又一直“服役”到七十年代。

在馆中还有一件特殊的展品,是一对同卵双生双胞胎兄弟的照片、DNA、指纹。两人的容貌非常相似,DNA鉴定也难以区分两人,但是两人的指纹却有不少不同之处。馆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公安部的规定,要认定两枚指纹属于同一人,需要找出至少8处相同细节特征,且不能有无法解释的不同点,因此从指纹就可以判断两人的身份。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每周末基本都会有两到三个团队前来参观指纹博物馆,同时博物馆也对散客开放。今后,指纹博物馆将在藏、展、研上加大工作力度。提高经费投入,规划新一轮的发展蓝图。

策划/冯秋红

记者/姜天圣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乔颖

相关阅读
专家解读《国色芳华》中式美学:爱梳高髻喜簪花,眉间翠钿深加入现代审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14
电视剧《灿烂的风和海》收官,难舍人情味十足的澳门老店“珍强记”
扬子晚报 2025-01-04
开启文都无限可能,2024南京文学书集25日启幕
扬子晚报 2024-10-26
“逆行人生”后“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这两部电影聚焦外卖骑手
扬子晚报 2024-08-08
文创雪糕卷出清凉,吃文化拼新创意
扬子晚报 2024-07-24
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篆刻专业的创建者刘江仙逝,享年99岁
扬子晚报 2024-06-10
《新闻女王2》导演公开选角,向佐、李昊、黄龄等在线“求职”
扬子晚报 2024-05-12
2024清明奇妙游,中华战舞跳起来
扬子晚报 2024-04-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