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回归儿童完整的生活
中国教师报 2022-10-28 16:14

为了实现学校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教体局和辖区小学形成“大学—政府—中小学校”三方协同机制,以课程整合为核心,以模式创建为抓手,以全域推进为路径,构建了“童心·七巧板”课程整合体系。

学校课程整合需要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童心·七巧板”课程整合中的“童心”强调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促进儿童成长;“七巧板”指形成促进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7个课程领域。“童心·七巧板”课程整合体系强调以“儿童成长”为核心,从学科内、跨学科、超学科3个层面进行课程整合,形成促进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7个课程领域:人文素养、科学益智、艺术审美、身心健康、社会体验、兴趣技能、品格养成。

围绕“儿童认知”走向学科内课程整合。学科内课程整合植根于学科知识脉络体系,促进课程内容联系,帮助学生依托并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式语文课程按照儿童生命成长需求、认知发展规律、语文学习特点等,以语文学科为核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以儿童体验为主导,以选文(儿歌、童谣、古诗词、童话、美文等)为落脚点进行专题组合。结合单元主题“诗歌里的春天”,西工区芳林路小学开发了“寻找春天,感受美好”课程,包括统编教材课文《春夏秋冬》《猜字谜》等、课外诗歌《花籽》《初春》《春天》等和绘本《彩虹色的花》《小种子》等内容。学校以“春天”为主题,对语文学科进行专题式整合,将课程内容分为晨读、大阅读、童话剧等板块,让学生能够从课文中读到春天,从生活中感受春天,从剧本中体悟春天。这种课程整合基于儿童成长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结合学科内容将学科内知识体系、结构进行专题式、单元式统整,围绕国家课程进行学科内的再整合,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

围绕“儿童经验”走向跨学科课程整合。跨学科整合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有知识,而且有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西工区凯旋路小学将数学课与科学课进行整合,开设“科学益智”课程。在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先设置以“合作探究、引导发现、实践应用”为理念的综合性科学课程,让学生了解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初识时间产生的原因;随后进行科学和数学教学,让学生初次尝试建立时间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并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这种课程整合依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以分促合”“先合后分”的整合策略,衔接不同学段和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中儿童的知识经验,最终形成“合分一体”的学科间课程整合路径,在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围绕“儿童能力”形成超学科课程整合。超学科是以项目式学习展开的一种课程新形态。西工区春晴小学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将“洛阳龙门石窟文化”渗透到社团和创客课程等,在传承石窟文化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手工类社团课程通过剪纸、泥塑等形式重现龙门石窟景象,创客课程依据3D打印和建模技术进行龙门石窟部分特色景观模型建设。这种课程整合通过与儿童生活、社会、文化的有机衔接,通过课程与儿童生活环境/社区文化的充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帮助学生适应当代及未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围绕儿童能力,学校通过“渗透式+嵌入式”跨越学科边界的整合方式,促进儿童生活与社会、文化的有机衔接。“渗透式”课程整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学科的学习之中,提升儿童继承、发扬、创新文化的能力;“嵌入式”课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关注自身的生活,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将相关内容嵌入课程设计之中,提升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科内、跨学科、超学科3个层面的课程整合,既保证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完整性、系统性,又实现了学校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为回归儿童完整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晋银峰 赵丹妮,单位均系洛阳师范学院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高校课程改革 内容更新是根本
科技日报 2024-08-21
生活|聚焦乡村儿童的困境和前途,对当前乡村振兴有一定的意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8
赏读|重构意义:乡村儿童生活世界图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8
怎样写出高质量的课程教案
中国教育报 2024-04-26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引入大学课程 探索小初高大一体化思政课程建设新模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9
Qnews|当地回应网友在洛阳订到“烂尾楼”民宿:已关停楼内不具备经营条件的民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4
以世界为课本:学校课程哲学的实践表达
中国教师报 2024-03-09
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经济信息社 2023-11-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