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葡萄酒欲加速“翻身”,人大代表呼吁加大政策扶持
第一财经 2022-03-05 14:03

2021年以来,虽然国产葡萄酒在复苏速度上领先,开始扭转被进口酒压制的被动局面,但整体而言,国产葡萄酒行业的复苏相比于白酒和啤酒,进度依然落后。

在2022年“两会”期间,张裕董事长周洪江、天明集团董事长姜明两位葡萄酒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均提出建议,呼吁加大中国葡萄酒品牌建设与酿酒葡萄种植业扶持力度,促进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

行业复苏进程落后

从行业发展上看,在国潮和品质提升的共同带动下,国产葡萄酒产业在2021年在市场上开始出现“翻身”的迹象,但整体而言,近年来国产葡萄酒行业表现低迷,特别是2020年疫情给行业带来的影响仍未消退。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1-10月数据,国内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产量为20.5万千升,比疫情更严重的2020年同比下降34.7%,收入为67.4亿元,同比下降12.6%,净利润为2.15亿元,同比下降5.5%。

与此同时,中国葡萄酒行业运营效益也大幅下降,葡萄酒企业经营进入寒冬期。

财报显示,2020年国内12家上市葡萄酒企业实现整体营收约43.8亿元,整体利润0.6亿元,较2019年下降92%,其中4家盈利,8家亏损。2021年1-9月,国内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整体利润约为2.2亿元,但如果考虑到行业龙头企业张裕前9个月的净利润为4.5亿元,意味着除张裕以外的其他葡萄酒企业合计亏损约2.4亿元。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裕董事长周洪江和天明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姜明都表示,国产葡萄酒产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困难。

一方面来自于本身国产葡萄酒产业面临的问题。

比如国内优质葡萄种苗较为缺乏,葡萄种植环节机械化程度低,带来了更高的成本,而由于中国国产葡萄酒产业的低迷,产量连续9年下滑,进而影响到上游的酿酒葡萄种植,农户收入偏低,积极性下降,也没有充足的资金去提高葡萄酒品质,对国产葡萄酒行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也来自于进口葡萄酒和国产葡萄酒的博弈。

周洪江介绍,国内将葡萄酒作为工业品对待,按照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葡萄酒生产加工企业所承担的主要有三大税负,分别是增值税、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其中增值税为13%,消费税为10%,企业经营所得税要按照产品利润进行计算,最高为25%,而且葡萄酒作为工业品管理,在葡萄种植环节基本没有补贴及扶持政策。

据了解,在国际上葡萄酒是按照农产品缴税,并享受相应的政策、补贴及扶持政策,特别是对前端酿酒葡萄种植,欧洲及澳大利亚、智利等国给予了相关补贴扶持,如此一来,导致国产葡萄酒在成本上和进口葡萄酒相比缺乏优势。

呼吁扶持打造中国葡萄酒IP

周洪江表示,我国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主要分布在新疆、宁夏、甘肃等26个省区市,2021年种植面积约在120万亩左右,带动约150万人就业,是少有的能够链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版块,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他建议,应从多个方面系统性的对国产葡萄酒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中国国产葡萄酒产业本身的竞争力。比如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品种和栽培技术,推进酿酒葡萄种植全过程机械化;建议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能够对全国酿酒葡萄种植业出台更多、更有力度、更有支持性的优惠政策或财政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国产葡萄酒的整体品质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往往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这与目前国产葡萄酒文化推广及品牌宣传受制于进口葡萄酒的现状有关。对此,周洪江和姜明都提出希望国家可以加大国产葡萄酒品牌扶持力度,打造“中国葡萄酒”IP,包括推广“中国葡萄酒”这一公共品牌,提升消费者认知。

这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块心病,由于现代葡萄酒产业发展以西方为主,其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品评和话语表达体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市场和推广,也大多建立在这套架构体系之上,也完成了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的启蒙。

但这套体系以欧美葡萄酒产业为主,中国葡萄酒在其中“人微言轻”,也给市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姜明表示,受国外葡萄酒文化推广及品牌宣传的影响,部分国内消费者盲目追捧进口葡萄酒,将喝进口酒视为时尚,制约了国产葡萄酒消费。

记者了解到,在市场对进口酒的盲目追捧下,一些劣质葡萄酒以次充好,低质高价的情况时有发生,也影响了国内葡萄酒消费的增长。

从2018年开始,中国酒业协会也在联合国内葡萄酒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推动“中国葡萄酒感官评价体系”建设,试图改变国产葡萄酒缺乏话语权的问题。

对此,周洪江也建议,应该规范葡萄酒流通市场,包括采用葡萄酒中国鉴评体系标准,对中国市场流通的葡萄酒产品进行感官评价,规范我国葡萄酒市场流通秩序。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