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苗绣展品登山电商晚会平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07 14:53
贵州黔东南台江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不仅脱贫,苗绣也搭着电商平台被更多人熟知。今年,当地百位绣娘的作品,将首次登上电商晚会舞台,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文化。
这幅展现苗族人风土人情的作品长22米,宽90厘米,是100位绣娘耗时1个月合作完成的,作品不仅多次出现在国内大型艺术博览会上,还曾在卢浮宫的艺术沙龙展中展出。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苗绣以创意天马行空、色彩搭配强烈闻名,但随着年轻人不断外流,掌握这项技艺的绣娘越来越少。2014年底,开网店经营苗绣手工艺品的非遗手艺人王丹青,为了拓宽稳定的手工艺品来源来到贵州,以计件工资的形式,邀请绣娘们加入到手工刺绣的队伍。
王丹青介绍,经过几年磨合,如今店铺与当地绣娘的合作,已经转变为每月定时定量下订单,月结工资的模式,不仅店铺有了稳定货源,绣娘们也有了稳定持久的收入。
今年53岁的绣娘梁忠美,此前和丈夫在外地务工,但因身体原因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几年前,梁忠美回乡成为一名绣娘,认识了王丹青,此后几乎每个月,都会接到网店发来的订单,从绣青龙到绣狮子,再到马车挂、艾虎,自己绣不过来,还拉着附近村寨的绣娘们一起,不仅收入稳定了,参与苗绣制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梁忠美说,每个月来自网店的订单都有两三千件,成熟绣娘可以挣四五千元,年纪大些也能接近两千元,“过去打工收入不固定,现在接订单最多时一年的收入有10万多,比打工挣得多多了,这几年还翻盖了两套房。”
不止梁忠美,如今,王丹青的网店背后,已经覆盖了超过1300位绣娘,30岁以下的绣娘占比将近十分之一。在黔东南,多个县市甚至建立手工村落,参与培训的手艺人突破5000人,带动就业人数近2000人,很多绣娘通过制作苗绣,月增收超过千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满羿

相关阅读
绣,一针一线凝匠心
人民日报 2025-05-07
红色经典沪剧《金绣娘》将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1-2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楚雄彝绣 从“乡村T台”走向世界时装周
工人日报 2024-03-12
图片故事 | 苗绣传承人龙禄颖 巧手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 2023-10-23
东南大学把非遗彝绣绣到录取通知书中 绣娘:参与这项工作很自豪 获得收入还收获自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2
看中国|苗绣“绣”出好生活
新华社 2022-11-19
家的景象|苗绣遇见中秋 非遗走进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09
迎新春 北京展览馆赏苗绣艺术
北京日报 2021-02-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