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科研人员从报表审批中解放出来”成为上海各界科技人才热议的新话题。10月19日,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项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要达到12%左右,还首次透露出制订“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打算。据报道,“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以5年为一个资助周期,赋予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减少各类申报所占据的时间精力。(中国青年报10月22日)
如果理解没有错,“基础教育研究特区计划”是不需要科研人员申报(包括科研项目、人才资助计划),就可直接获得科研经费,自主选题开展科研。这是更全面地把科研自主权下放给科研人员,有助于把科研人员从“跑项目”中解放出来,把精力用于科学研究,同时可以扭转当前存在的唯项目、唯“帽子”论。
科研人员申报项目,立项后获得资助,开展研究,这是我国科研经费资助的主要方式。这种申报资助方式是为了促进科研人员竞争,提高科研效益,但是围绕这种方式问题越来越多。科研人员把很多精力用于申报中,并存在按项目资助方意图写申报方案的问题。由于立项由资助方组织评审,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科研人员只要获得项目,就拥有了“某某项目获得者”、“某某计划学者”等身份、头衔。这导致科研的“头衔化”“帽子化”问题,把科研人员的精力导向申报课题、争取项目,科研存在“重申报立项,轻实际研究”的倾向,教授变为“项目教授”“经费教授”。针对这种倾向,以前的科研管理,还要求科研人员必须按立项预算开支科研经费,这严重限制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权。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已经探索科研经费“包干制”,这一定程度扩大了科研人员自主权,对于资助的经费,科研人员可以自由支配,但由于申报资助方式本身没变,跑申报、重立项轻研究、获得项目(入选重大资助计划)就获得帽子等问题在科研中依旧存在。
与我国的申报资助制相比,发达国家的科研资助有诸多不同。首先,有的资助项目,面向所有科研人员,不需要什么申报,就可以获得经费资助,这让科研人员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其次,对需要申报的科研资助项目,实行专业评价,重点关注申报者的能力与研究计划,谁有能力做出研究就资助谁,诺奖获得者和普通学者在申报时是平等的。再次,重视具体的研究过程和创新突破,由专业共同体评价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不存在以获得项目论英雄的问题。
对于不经申报就可获得经费,并自主使用经费,也有人担心,这不是搞平均主义吗?科研人员拿到经费不认真研究怎么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每个科研人员都是有自己的荣誉感的,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他们不可能拿到经费后什么都不干。由于不需要申报,也就不再存在获得资助就成功的观念,科研人员必须认真投入开展科研,而且,对于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也是有严格的专业评价的。
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这对于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极为重要。
回到“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这可率先面向高校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实施,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后,不需要花时间跑项目,就可获得科研经费,独立开展研究,这可给他们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引导,重视研究而不是重视申报。在这样的科研环境中,学校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并实行“非升即走”,也会得到青年教师的支持,因为有了这么好的科研环境,还做不出科研成果,达不到学校晋升的要求,他们也心服口服。与之对应,高校也就建立起良好的让科研人员都聚焦教育、科研本身的良好环境,破除科研管理与评价的唯项目、唯“帽子”论问题。
文/蒋理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