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妃:要一直保有对艺术的感知力
北京青年周刊 2021-09-17 12:00

在画廊周北京总监王一妃看来,艺术是具有感染力的,艺术的存在也是为了让我们在被生活磨平棱角、被庞杂事物支配而变得麻木时,有一个观察这个世界的全新视角。

艺术家是能够感知艺术的那群人,那些在我们看来微乎其微的生活琐碎,在艺术家眼中却是鲜活的灵感,是值得被关注和深思的。由此生长出来的艺术作品也会在某个时间点,点燃忙碌的我们。

而感知艺术的前提是“ 遇见”艺术,大众的艺术视野需要有影响力的艺术平台去浸润,以及有鉴赏力、有艺术素养的经营者来引领,中国优秀的当代艺术和艺术家也需要合适的土壤环境让全世界看到。

曾有十多年画廊工作经历的王一妃便是这片土壤的耕耘者。她希望借由画廊周的平台,扩大当代艺术圈圈层,使之在国际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她还围绕当代艺术的前沿话题、实践与表现形式等针对公众开展体验活动,让当代艺术生发出的创造力感染更多人,让画廊周成为充实大众精神世界的平台。

这是王一妃接管画廊周北京的初衷,也是她的艺术理想。

微信图片_20210915000821.jpg

王一妃

画廊周北京总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史论系。曾任林大艺术中心北京分部的总经理、新加坡MOCA@Loewen 美术馆中国区艺术总监,以及新加坡33 Auction 北京区负责人,在当代艺术领域拥有超过10 年的经验。

文化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双向的互相借鉴的经验

2018年,王一妃接手刚刚举办了一届的画廊周北京,成为该平台总监。那时,项目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没有独立的成长模式,而是借鉴欧洲柏林艺术周等艺术展的经验。当时的王一妃正处于自我休整期,有画廊找到了她,希望她可以参与到画廊周这个项目中来。

经过了解后,她发现画廊周的项目刚好与她一直以来想要做的资源整合及艺术分享的工作很吻合。“其实当时我也在考察一些项目,比如艺博会,我很想知道还有没有新的模式。”王一妃说道。“画廊周是一个以画廊和美术馆为主体的平台,又跟我们此前所认知的形式如文献展、双年展不同,画廊周的模式还有很多可探索的空间,对我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王一妃坦言,她希望借由这个平台更深入了解艺术生态的运作,扩大当代艺术圈的圈层,使之可持续发展。然而远大的理想也伴随着极大的挑战,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虽然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但仍属于小范围的圈内活动,运作方式也难以突破固有思维,这不是王一妃想要的。她想将画廊周推动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将艺术家们的价值理念推广出去,弥补大家对本土艺术认知的偏差。

“我们做过很多访问,比如去欧洲的合作论坛。他们对中国的想象还停留在过去,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抱怨。”在王一妃看来,文化应是主动的、双向的、互相借鉴的,艺术也应该高于固有认知。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把好的东西分享出来,供所有人学习是我经营画廊周的基础。”这就需要管理者有国际视野,而这是王一妃所具备的。

微信图片_20210915000855.jpg

大学毕业后,她曾在一家定位于东南亚市场的画廊——林大艺术中心工作近10年,这在变动频繁的艺术圈内是极其少见的情况。但她的性格就是如此,在做了一个决定或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很感激那份工作,那里教会我很多。当时我的老板在新加坡,除了这家画廊以外,他还有一家拍卖公司和一家以当代艺术为主的美术馆。老板做过很多将中国当代艺术家推向东南亚的尝试,这对我而言是很大的触动,所以那时我就在做着与亚洲视野相关的事情了。同时我又接触到了画廊、美术馆、拍卖行等各层面的工作,这让我迅速熟悉了这个生态的构成及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内容。”

除此之外,王一妃还会让自己站在更高格局,有意识地研究行业方向。比如她当时在做的青年艺术家的专题及青年艺术家的推广:“我自己也会尝试策划一些展览,围绕社会问题去做讨论。”

于是在画廊周,所有的过往工作经历都变成了她打造这一艺术品牌的扎实支撑力,画廊周的可塑性也让她更自由释放自我优势。

“当代艺术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还有很多潜力和空间。但因为我们的业态比较年轻,每当看到周围人对当代艺术特别感兴趣,却没有渠道了解,我就觉得很可惜。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似乎没有平台能完全地去解决这个问题。画廊周北京找到了我,我很想挑战一下。”

王一妃接手这一项目的时候,各艺术机构也很迷茫。他们不确定画廊周模式的发展前景,加之王一妃自身要面对的身份转变等。于是在各方面都有着巨大不确定性的初期,一切都是混沌的。

但最难和最大的挑战在于沟通层面,“机构的诉求差异化非常大,有的机构看重学术推广,有的则看重销售。对我们而言,达成所有人的诉求是极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只能抓最重要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做。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还是会面对很多误解。”王一妃坦然道。

这是一项与他人的“智交”,也是与自我的“博弈”,需要身在其中的人具有客观的判断力、理智的分析力,还要懂得平衡及取舍之道。对此,王一妃也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完善着自己。

幸运的是,在与各个画廊主交谈后,王一妃得到了很多宝贵建议,也看到了大家的凝聚力,这令她感动。“我能够感觉到大家都有一个大愿景,就是希望北京这座城市能恢复它在文化、艺术上的活力。”

她认为北京这座古城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也使这个地方非常适合创作者的内容产出。生活在北京的人更趋向于乌托邦的理想模式,那些非营利空间和艺术家的工作室都会选择在这里,这里能生长出很强的创造力。北京也应该成为充实大众精神世界的空间。在休息之余,大家除了可以看电影,还可以看展览。

正是这些创作力与凝聚力,还有自己对当代艺术的信念,让王一妃有信心,也更有责任把画廊周经营好。

微信图片_20210915000935.jpg

2020 年画廊周北京,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的赵赵个展《白色》

保有一定的悲观及敏感,是在探寻自己的方向

与工作时的状态不同,生活中的王一妃是一个较为敏感和感性的人,在面对庞大背景下的问题时会出现悲观情绪,会有“渺小如尘埃”的无力感。“也许就是一个现象,比如最近的洪水、疫情,我心里会难过很久。或者在看电影、看书的时候,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如此。”

谈到此处,王一妃和缓了许多,她不回避自己脆弱一面,却也绝不会被消沉吞噬。适当的压力能激发人的潜能,就像保有一定悲观的情绪反而会让你做出更积极的尝试。

王一妃正是如此,“我表面上会非常淡定,基本不会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如果你把这种无力感变成一种情绪,会让人痛苦。但你如果把它变成一种责任,那它就是一种力量。”

在她看来,这种悲观和敏感也是探寻自我的过程,这让她能沉下心来思考自己正在做的事。“也许某个决定可以让我赚很多钱,也许这件事能够带给我很大的权力,但它对整个人类、整个世界是好的吗?”王一妃时常会反思自己,越是明显的利益,她越警惕,她希望拥有定力和大的格局。

得益于这种反思与自我沉淀,王一妃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同时也为画廊周北京找准了方向方向很重要,而从一开始,王一妃就想好了画廊周的未来,那就是将其打造成一个以推广画廊和非营利机构当代艺术展览为目的的、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艺术推广平台。

“从一开始我们建立机制的时候,我们就非常爱惜自己的品牌。我研究过品牌管理,很多品牌也会找艺术品打造自己的价值。品牌的背后是信任,如果你去买一个品牌的东西,其实是代表着你信任这个品牌的判断。所以对于画廊周北京,我们从一开始就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评选审核输出机制。我们希望推给藏家、公众及各领域的人了解当代艺术的有效渠道。同时,我们也需要取舍,我们舍弃了短期收益,但这是值得的。如果我们丧失了筛选环节,把所有机构大杂烩放在一起,那我们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王一妃坚定道。

微信图片_20210915001011.jpg

如今,画廊周已走过了5年的时间,王一妃作为它的亲历者与决策者,看着它的内容逐渐变丰富、吸引到的公众及嘉宾逐年递增、媒体的关注度和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她感到欣慰,也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每一年我们都会通过第三方去做数据分析,媒体的关注范围在从区域上逐步扩大,涉及到了欧洲、美国、俄罗斯甚至是中东,这背后也反映了全球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关注。”

虽然王一妃还希望为公众提供渠道去了解当代艺术,但她不会为了迎合大众喜欢的潮流文化,而把平台的展览变成网红展。

“我们要给大众提供的是当代艺术圈,包括画廊、美术馆的完整面貌和它正在发生的事。你如果能够理解,我觉得特别棒,不能理解也没问题。因为很多人包括我在刚开始接触当代艺术的时候,也是从不理解到理解,逐渐构建的知识结构。”

王一妃很有信心,她期待民众去思考与解读当代艺术,哪怕是批判性的,也都是良好的互动。在她看来这是个有趣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能让公众的精神世界慢慢获取新的能量。“这可能会比纯粹的娱乐带来更多的价值,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Q&A

Q:今年的画廊周结束了,此刻你的工作是处于什么阶段,在忙些什么?

A:我们现在处于复盘阶段。团队内的复盘刚刚结束,目前是我们在回访所有的参展机构和合作伙伴的阶段,并且要开始准备下一届了,马上要开始的就是我们的学术委员会的筹备。我们活动期内是最疯狂的,会有很多加班。平时我们比较规律的,但时间也还是挺紧张的。

Q:你觉得自己做过的最大胆的事情是什么?

A:我觉得现在好像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算是大胆,基本上都是确定了事情,就按部就班地往下执行,我已经过了那种冲动的时候了。

Q:最近在读哪本书?读书带给你哪些改变?

A:最近在读《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我有时可能突然间接触到某个信息,可能是朋友圈里面刚好看到的一个视频正在推荐的书,这个书的内容是我特别想了解的,我就会买来看。另一个就是我在特别烦躁的时候和有很多困惑解不开的时候我会选择读书。后者情况下读书的状态是特别好。我觉得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太重要的事了,我可能不太属于能够跟人天天出去聊天的人,我更喜欢呆在家里看看书,自己独处,我觉得这个状态特别好的,能让自己恢复能量。

文  刘艺琳

摄影 李英武

编辑/刘艺琳

相关阅读
近300场重磅活动齐聚京城 北京艺术季书写城市文化升级样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28
本周末将开启“北京艺术季” 北京艺博会 “凹凸”之间 “个展”多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22
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开启“上海时间”: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开幕 展出近万件艺术佳作
解放日报 2024-11-08
馆长说| 专访“北京当代”艺术总监鲍栋: “返场时代”,一场对90后艺术家的观察与理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9
五月末北京迎来艺术季,全面展现当代艺术力量
​第一财经 2024-05-27
5月北京将迎来盛大艺术季,全球机构画廊纷至沓来
​第一财经 2024-05-02
画廊周北京迎来第八年 30余家艺术机构与40场大展突显北京当代艺术多元风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诚品画廊落户北京,35周年收藏展展现当代艺术风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