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 | 香港皇都戏院保育:寻找失落的文化地标
新华社 2021-05-26 14:00

窗口上方挂着“预售”木牌,绛红色窗帘半掩,售票员从小窗口递出选座单和红色铅笔——这一刻,时光倒流,马淑华看到当年的自己正在窗内忙碌,窗外是排队买票的长长人龙。5月6日,工作人员在香港皇都戏院模拟旧式的售票场景。

这是在原址举办的体验式展览——“寻找你我他的皇都”中的一个模拟场景。当年马淑华身兼售票员和带位员,在戏院工作过19个年头。“那是港产片的黄金年代。记得当时演《过江龙》,买票的人都排到大街上去了!” 5月6日,香港皇都戏院老员工马淑华在参观展览。

落成于1952年的皇都戏院,是香港硕果仅存、历史最悠久的大戏院,也是当年领一时风气之先的艺术文化地标。时迁事移,皇都戏院历经多次改建,1995年更遭遇火灾,于1997年结业。其后被改建成桌球室,年久失修,昔日的辉煌已成历史。5月6日,工作人员在维护香港皇都戏院体验式展览——“寻找你我他的皇都”中的一个模拟场景。

得知皇都戏院启动保育工程,即将对戏院进行修复重建的消息,年已七旬的马淑华激动不已,“一定要再进去看场电影!” 5月6日,香港皇都戏院老员工马淑华在参观戏院楼顶上的抛物线型大型飞拱设计。

上世纪四十年代,大批上海人移居香港,落脚港岛东区的北角一带,其中不乏名人雅士,包括著名作家张爱玲、京剧名角孟小冬等。上海人带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海派裁缝店、理发店、餐厅、游乐场、歌舞厅等应运而生。北角成了当时香港最时尚的地段之一,也因此被称作“小上海”。这是4月29日在香港皇都戏院拍摄的体验式展览——“寻找你我他的皇都”中的一个模拟场景。

1952年,香港娱乐业巨子、万国影片公司集团创办人欧德礼在北角创建璇宫戏院,1959年易手后改名为皇都戏院。这里很快成为香港风靡一时的演艺殿堂,广邀国际顶级大师、艺术团体和本地著名艺术家,以及粤剧名流等来此演出,星光熠熠,一时风头无两。这是受访者提供的当年香港皇都戏院的戏票照片(资料照片)。

1956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访港的内地艺术团体——中国民间艺术团在璇宫戏院演出,轰动一时。记者在展览中看到,首演当天的《大公报》以半版篇幅报道中国民间艺术团访港盛况,称“演出前夕人人扑票”“万众争看精彩表演”。一些国家的外交使节和多间洋行大班也前来观赏,名流荟萃,璇宫戏院成为一个文化外交的场所。5月6日,工作人员在香港皇都戏院模拟旧式的售票场景。

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皇都戏院不仅有西方古典音乐、亚洲歌舞和粤剧等多门类表演,更上演过无数经典电影,特别是七八十年代脍炙人口的港产片。“那时候,到戏院看表演、看电影是年轻人首选的娱乐方式。”马淑华回忆说,她和先生在恋爱时曾经在皇都戏院一天连看了五场电影。4月29日,参观者在香港皇都戏院参观体验式展览——“寻找你我他的皇都”。

“皇都在香港表演艺术史上有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堪称当时的‘文化地标’。”皇都戏院保育项目顾问委员会成员、建筑文物保护师吴韵怡说。5月6日,皇都戏院保育项目顾问委员会成员、建筑文物保护师吴韵怡在参观展览。

说到“地标”,不能不提皇都戏院的建筑特色。如今虽已老旧不堪,但戏院楼顶上赫然展露的抛物线型大型飞拱和正门口的大幅浮雕,仍然让它显得非同一般。趁着展览期间对公众开放,记者登上了屋顶。眼前是七组高四五米的混凝土圆拱,沿着倾斜的屋顶等距排列,其间靠混凝土柱相互连接支撑,看上去像一个巨型的“八爪鱼”,“拎”起了整个剧场的屋顶,颇为壮观。这是4月29日拍摄的香港皇都戏院楼顶上的抛物线型大型飞拱建筑设计。

2017年3月,皇都戏院被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物”,这是香港历史建筑除“法定古迹”之外的最高等级。5月6日,香港皇都戏院老员工马淑华在参观戏院楼顶上的抛物线型大型飞拱设计。

皇都戏院通过一级评定的消息传来,吴韵怡激动得哭了出来。这家戏院于她,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建筑之于保护师,更是她儿时珍贵的回忆。1984年,吴韵怡的妈妈在皇都戏院商场开了一间童装店,名为韵怡公司,用的就是她的名字。“我当时上幼儿园,很喜欢缠着妈妈,一放学就去店里找妈妈。”她说。吴韵怡至今保留着1997年2月28日皇都戏院结业当天最后一场电影票。这是受访者提供的当年香港皇都戏院的照片(资料照片)。

尽管对皇都的感情颇深,但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吴韵怡认为不能“情绪主导”而应“价值主导”,建筑文物保护师的职责在于发掘价值所在,“说明白为什么值得保留”。4月29日,工作人员在香港皇都戏院模拟旧式的售票场景。

按照香港法律,只有被评为“法定古迹”的建筑才能受到保护免遭拆除,皇都虽然通过一级评定,但“能否保留还要看业主意愿”。庆幸的是,2020年10月,皇都戏院的新业主——新世界发展集团宣布启动保育计划,承诺将尽力修复和重塑这一历史建筑。4月29日,参观者在香港皇都戏院参观体验式展览——“寻找你我他的皇都”。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郑志刚就此表示,香港需要建设更多的“文化硅谷”,提升香港文化软实力,重塑香港国际文化艺术之都的形象。为此,新世界将“高规格地保育”皇都戏院这座文化地标,并注入新的文化精髓,打造“文化绿洲”。整个工程可望于2026年完成。这是4月29日拍摄的香港皇都戏院正门口的浮雕。

马淑华掏出了24年前结业当天的剪报,已经发黄的旧报纸被塑封保护得平平整整,整版都是皇都的消息——“皇都戏院面临清拆”“奈何将结业 观众员工情难舍”,当年她满心失落地复印了多份送给同事们留作纪念。而今剧院将被修复重建,她特别开心,希望新的皇都戏院又“靓”又“旺”,成为香港新地标,“街坊们也多一个好去处”。4月29日,参观者在香港皇都戏院参观体验式展览——“寻找你我他的皇都”。

图/新华社

编辑/胡克青

相关阅读
图片故事 | 传承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父子兵”
新华社 2024-09-04
回顾|2024明文化论坛|皇都营建:古都保护与文化传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4
保育员,说说你的教育故事
中国教育报 2024-02-20
图片故事 | “哏都养老院”来了年轻人
新华社 2023-10-24
图片故事 | “瓷娃娃”拉巴顿珠:从自己的视角寻找生命的光
新华社 2023-09-06
图片故事|“阿布都兄弟”的功夫梦
新华社 2023-05-11
图片故事|瑞典艺术家景德镇寻找艺术新人生
新华社 2023-04-26
图片故事 | 保护中医古籍 传承文化薪火
新华社 2022-10-23
最新评论